当《林徽音先生年谱》今年出版面世的时候,此书作者、梁思成弟子曹汛已于去年12月去世。
对大众而言,知道林徽因的肯定多过知道林徽音的,尽管其实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位知名的建筑学家、作家、诗人。1935年,为避免与一位男性写作者名字混淆,她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林徽因。
本书的介绍中这么写道: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扎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教授对中国建筑学所作的贡献,以鲜活的史料回顾了林徽音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其实,曹汛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梁思成那年,林徽音去世,他从未面见过这位“师娘”。
在随后的年月里,曹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搜寻林徽音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书信、建筑论述、建筑设计、美术作品、舞台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和封面设计等等,最终完成此书。
一
曹汛是建筑界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史学家。他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于梁思成先生,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等,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史》。
自学生时代起,曹汛就对林徽音、梁思成夫妇的学术造诣十分倾慕,他曾感叹:“真羡慕当年的梁思成先生,骑着驴骡走在荒野小道上,晚上睡大庙,白天拍照片搞测绘,艰辛追求然后快乐发现,那种感觉多好。”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照/图据IC
曹汛十分喜欢林先生的两句诗:“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
所谓“两担云彩”,即是指建筑和文学,这是林先生一生挚爱的两大艺术门类,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55年7月,曹汛终于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可以跟随崇拜已久的梁思成学习,机缘巧合之下,他见到一份林徽音先生的设计手稿,更是对她的设计才华深感钦佩。但令曹汛一直深感遗憾的是,林徽音在这一年逝世,他未能有机会见到林先生。
在随后的年月里,曹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搜寻林徽音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书信、建筑论述、建筑设计、美术作品、舞台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和封面设计等等,最终完成《林徽音先生年谱》一书。
在本书中,曹汛以时间的顺序,对于林徽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份发生的事件做如实的陈述。曹汛的弟子、本书的编者之一黄晓曾解释“年谱”形式的独特之处,他说:“我们对前人的印象可能是混沌的,他一生有很多事情发生,综合形成他的形象。但是一件事情在这个人20岁时候发生,还是40岁时候发生,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我读年谱时体会到的。”
比如说,年谱里记录,1933年萧乾发表了一篇文章,林徽音把他请到家里聊天。这对于萧乾来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事件。因为这时候林徽音已经是学界的前辈和大家。但如果放置在年谱中,就会发现,当时的林徽音居然只有29岁。29岁的林徽音,已经成为当时文学界很重要的核心,这更容易让读者对林徽音产生更强烈的真实感与共鸣感。
二
可能是出于曹汛先生对林徽音的爱戴,阅读《林徽音先生年谱》,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本书与市面上多讲林徽音“情感经历”的书不同,作者曹汛在尽全力客观“还原”林徽音独立的、本身的模样,强调她在建筑事业、诗词歌赋、设计等领域中的成就。
这在该书从标题到文章整体使用“林徽音”,而非大众所熟知的“林徽因”中可窥见一斑。
林徽音/图书内页
林徽因本名“林徽音”,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云”诗意,这个名字寄托了林徽音的父亲对女儿的期望。
书中写道,在1935年年初,林先生“为避免与上海一位男性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名字相混,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徽因。”曹汛对“要将林先生名字改回来”这一点十分坚持,多次与出版方商谈。
曹汛说,这个本名“不仅是她父亲所赐,先生自己也喜欢,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现在应该重新改回来”。最终出版社也尊重曹汛的意见,将“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在该书中,节选了部分林徽音文字,曹汛也在书中对林徽音的作品进行了中肯点评。比如他对林徽音的《蛛丝和梅花》点评道:“林徽音写自己16岁时自觉解花的情绪和诗意的冥思,她在这个时期对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与建筑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此外,也因曹汛本身主要研究建筑和园林,所以该书十分强调林徽音作为建筑学家的身份,以此梳理林先生在建筑史上的成就。
林徽音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事业伙伴、丈夫梁思成一起走过了满怀理想的北平营造学社时光,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没有打断他们坚持多年的中国古建筑调查。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弘扬中国文化做出的卓绝努力。因此,曹汛将林徽音的建筑生涯梳理清楚,其实也就是帮助读者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在装帧设计上,书中的书封和插页中都用了许多纹样团,这些都是林徽音当年设计的图案。书的墨绿色的主题色来自于唐代琉璃瓦的颜色,梁思成和林徽音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五台山佛光寺,这是当时发现的最早唐代的建筑。当年,他们二人在敦煌壁画中看到大佛光寺的画,这幅画的主色调就是墨绿色。
本周书籍推荐
《桥之魅:如何欣赏一座桥》
唐寰澄/北京出版社
该书是“茅以升桥梁大奖”获得者唐寰澄的科普代表作。唐先生一生钟情于桥梁,在本书中,他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桥的历史、变迁、科技含量、艺术价值等等,对东西方桥梁的特征与建筑艺术,加以言简意赅的论述。
在唐寰澄的笔下,那些留名青史的古桥、东西方的名桥仿佛都具有了万种风情,读来有如置身现场,充分感受到桥梁科技进步的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到科技工作者的伟大。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王笛/中信出版集团
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本书,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历史洪流中不应只有王侯将相,我们需要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北京味儿》
瞿宣颖&侯磊/北京出版社
“面食与蔬菜随处可买,几个铜子的烧饼、小米稀饭、一小碟酱萝卜,既适口又卫生……蓝布大褂上街,是绝不至于遭白眼的……”这是瞿宣颖笔下的老北京。
《北京味儿》为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近现代著名学者瞿宣颖细说的北京老故事。瞿氏出身旧家大族,久居北京,深谙朝章典故、京华旧事,所讲述的北京人民的衣食住行、名胜古迹、年节习俗、社会状况等等具有高度的可信性,也颇具独特趣味。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