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23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正式面向公众开馆试运行。
这就意味着,对于“恐龙迷”们来说,馆内的31只恐龙也将正式和大家见面。这31副恐龙骨架中,12副是恐龙化石标本,19副是恐龙复制品。其中部分“恐龙”“站”起来高达数米。这也可以说是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大的看点之一。
为了让“恐龙们”住进新家,博物馆方面前后花了近2年的时间。除了修复、拼接……这当中,最难的环节之一,竟然是给恐龙们“摆造型”。
那么,这些几米高的“恐龙”是如何陆续搬进新家的?造型又是如何摆定的?11月22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欧阳辉。
▲欧阳辉教授
人物介绍:
欧阳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多次主持四川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获得较多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标本。早年曾参加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2001年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调任重庆自然博物馆主持工作20年,2021年入职成都理工大学。
31只恐龙住进新家
最难的环节之一居然是“摆造型”
如果追溯历史沿革,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的陈列室,最初功能是将学校师生野外实习采集的各类地质标本集中收藏、展示,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是一个配套的教学实习场所。
1962年,陈列室升级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1986年,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就是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新馆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一所特大型的自然博物馆,藏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现生动植物等标本7万余件。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如果说岩石、矿产等可以打包就带走,那些数米高、骨骼数量众多的“恐龙们”要住进新家,又该怎么办呢?
欧阳辉教授表示,从校区标本库房(含修复室)搬迁到新馆,给这些“恐龙”搬新家,确实不是个容易活儿。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欧阳辉教授完整还原了一只“恐龙”是如何从化石到“站起来”的全过程。
首先,在发掘现场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往往并不完整,而博物馆为了给公众完整的概念,同时让化石具备观赏性,修复师们会尽量还原恐龙(骨架)完整的样子。
所以,当野外发掘到的恐龙化石运到博物馆后,会经历以下步骤:先剔除围岩,呈现每一块骨骼化石保存的状态,再把需要粘接和修复的部分小心拼合,接着钢架铁架搭起来,最后再把全部骨头以及缺失部分的石膏模型架起来……
▲恐龙化石
欧阳辉教授表示,化石的修复和装架是个细致活,装架是展示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装架姿势的设计。
通俗点说,就是给恐龙们“摆造型”是很难的。
“和人一样,恐龙在行走、奔跑等场景下姿态各不相同,所以装架时要选取一个最能反应恐龙特征的姿势”,欧阳辉教授谈到,恐龙装架姿态设计,要遵循骨骼学、解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原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恐龙生活场景,传递更丰富的科学信息。
▲恐龙装架现场
记者还了解到,借这次搬家的机会,成都理工大学还专门为恐龙们安排了一次“全身体检”,“治疗”了骨骼断裂、积灰和装配骨骼的钢梁锈蚀等“病症”。
明天观展时,有观众可能会发现,展厅里的恐龙骨架似乎不止校博物馆以前收藏的20副。没错,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里,总共可参观到31副恐龙骨架。
其中,包括合川马门溪龙在内的12具骨架是真实的恐龙化石标本,另外19架是恐龙复制品。而这19架复制品中,有11个复制品是此次新征集的。
实际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恐龙化石复制品在博物馆都较为常见,欧阳辉教授解释道,“由于恐龙化石极其珍贵,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为了让大众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很多博物馆的恐龙展品都包括复制品,但复制也是在化石标本基础上制作的模型,其外观与真标本是一样的。”
“明星”恐龙升级
长度增加约两米,脖子上仰近30度
给“恐龙”搬家有多复杂?据了解,让所有恐龙住进新家,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其中,仅“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搬迁到新居,就前后就花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
而且,比起五十多年前的首次装架,最新展出的合川马门溪龙这次还在尾部和颈部上做了两处大调整。
先说尾部。据欧阳辉教授介绍,1957年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共保存有35节尾椎,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际应该有多少节尾椎却并不清楚。1989年、1996年,欧阳辉教授两度参与马门溪龙化石的发掘工作,其中1996年发掘的一具恐龙,保存有50节尾椎,其大小不仅与成都理工大学的合川马门溪龙标本接近,而且骨骼的形态也完全相同,因此判定这两具恐龙是一个物种。从新标本的最末尾椎形态,它似乎与四川盆地的蜀龙和峨眉龙一样,尾端还具有防身的“尾锤”——由末端数节尾椎愈合形成的防御性结构。
欧阳辉教授表示,根据新化石的发现及合理推测,此次展出的合川马门溪龙,其尾椎数量从35节变成了55节,整体长度增加了约两米,“而且尾巴也略微抬起来了一点,主要为满足其运动姿态的平衡。”
再看脖子。马门溪龙的长脖子由19节长型颈椎组成,颈椎数为已知恐龙中最多的。欧阳辉教授说,此次将合川马门溪龙的脖子上抬了约30度,“但脖子上抬,并不是说要把它的脖子像长颈鹿或鹅一样竖起来,目前这个姿态对马门溪龙来说是一个较为适宜且舒适的姿态。”
▲合川马门溪龙
此外,合川马门溪龙的肩胛骨也有调整——从近于水平的位置调整为近于竖立的状态。至于原因,欧阳辉教授解释道,“(肩胛骨)立起来后会使脊背向后倾斜,有利于长颈椎的蜥脚类恐龙取得身体的平衡,较之于以前的低头姿势也更加富有生气。”
恐龙化石最怕空气太湿
该如何保存?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期间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可能对骨骼造成破坏。
欧阳辉教授表示,“远古生活的一只恐龙,要变成(恐龙)化石,就必须要通过流水的搬运,并从暴露在地表的环境,由流水搬运到水体中并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在覆盖物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后,奇妙的石化过程就开始了,再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最终变成了化石。”
欧阳辉教授表示,恐龙个头越大,化石保存越难。所以,合川马门溪龙标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个体庞大,而且保存相当完整,尤其是脊椎部分,从第一节颈椎到第35节尾椎都保存完好,关联的肋骨也一并保存了下来,欧阳辉教授表示,“放眼全世界,这种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都是极其稀罕的。”
那么,如今从地下再到重见天日,这些恐龙又该如何保存呢?
恐龙化石的长期保存,最害怕的是湿度太高。所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为恐龙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存条件,不但在藏品库房有恒温恒湿空调,在展厅中也有中央空调和完善的新风系统。
▲合川马门溪龙
11月23日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将与公众见面
温馨提示
开馆试运行期间
博物馆将严格控制人流量
未预约的观众不得入馆
更多预约、入馆等详情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 母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