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医师跑者:最大的愿望是自己“派不上用场”

红星新闻 2022-11-20 07:34
进入
运动成都
阅读更多内容

跑马拉松,有人为了突破个人最好成绩(PB);有的人,是为了他人安全完赛。

11月20日清晨,2022库迪咖啡成都马拉松鸣枪起跑。

对于马拉松跑者来说,除了顺利完赛,最大的运动意义在于PB。然而赛道上,每一个配速段,都有一群特殊的跑者。

他们持有医护资格证,按照组委会指定的配速完成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跑道上,默默守护跑者生命安全。他们,就是医师跑者。

11月13日,成都马拉松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2022库迪咖啡成都马拉松医师跑者名单,入围半程马拉松医师跑者名单的有27人,全程马拉松的5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4岁,年龄最小的24岁。

他们,都是怎样与马拉松结缘的?

最年长医师跑者

64岁教授:我的第51场马拉松 

今年64岁的王煜,是2022成都马拉松年龄最大的医师跑者。63岁退休前,他是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的正是运动医学专业。虽然从小练习中长跑、考取了运动医学专业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平时也有锻炼习惯,王煜第一次真正跑马拉松,却已经是在2014年。

“(以前觉得)能跑马拉松的人都是‘神’,40多公里都能跑下来,(自己)根本不敢想。”王煜说,在业余体校,练习长跑距离一般是5000米到10000米,跑得最远也不过20000米,和半马距离差不多,“跑4万多米的(全马距离),完全不能想象。”

王煜在马拉松比赛中

真正触动王煜、让他也有了跑马拉松想法,是2014年。他得知2名学生去西昌跑半程马拉松,“两个小女生,居然跑下来了。”王煜心想,我是不是也可以?

所以,从2014年,王煜开始尝试练习,在2015年第一次跑了半马,“居然跑下来了,不是想象那么难。”但是2016年第一次在西昌跑全程马拉松比赛的经历,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长距离跑步的“痛苦”,“跑到30多公里的时候,小腿抽筋严重,剩下的距离是走600米、跑400米,这样坚持跑完的。”

虽然第一个全马跑得很艰难,却丝毫没有击退王煜继续跑马拉松的积极性。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项目,是史上第一次有群众爱好者参赛,王煜就是其中一位。但始料不及的是,比赛当天气温飙升,3900余名参赛者,约三分之一未能完赛,“我虽然跑完了,但是成绩是最差的一次,跑了4小时30多分。”王煜记忆犹新,每到一个补给站,参赛选手第一个动作不是喝水,而是纷纷将水倒在身上降温。纽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王煜在马拉松赛道上跑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实际上,两三年前,王煜就想报名医师跑者,作为运动医学专业人员,也想为马拉松赛事做点事。“可能是因为我年龄大了,报名(医师跑者)的人数多了,他们就不考虑我。”王煜说,后来南昌马拉松、太原马拉松,虽然成功入选,但又疫情未能参与,内心觉得很遗憾。

实际上,2021年,王煜就报名过2021年的成马医师跑者,并成功中签,但遗憾的是,因为疫情原因,比赛取消了。

所以,今年,是王煜第一次以“医师跑者”的身份,跑进马拉松赛道。而2022成都马拉松,也是王煜第51场马拉松比赛。 

多次担任医师跑者

55岁女护师:热爱这项运动 也能给他人帮助 

张学军是从徒步“跨界”到跑马拉松的。今年55岁的她,是四川省人民医院血透中心副主任护师,也已经担任了多场马拉松比赛的医师跑者。 

张学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14年以前,她一直都有爬山、徒步和在健身房锻炼的习惯,也参加过徒步比赛,最远徒步过100公里。2014年上半年,本计划报名无锡的一场50公里徒步比赛的张学军,报名时才遗憾得知已经没有名额了。

一个上海的朋友建议,“你徒步都那么厉害,不如来跑半马吧。”张学军心想:“(跑)20多公里,怎么可能哦,肯定不行,跑步跟徒步不是一回事。”但这一次没成功的劝说,其实也引起了张学军内心的波澜,她查了查比赛资料,2014年11月2日,是上海马拉松的比赛时间,那一天也是张学军的生日,“跑个半马,就当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张学军算了算,准备时间还有8个月,应该能行。

张学军

没跑马拉松之前,张学军觉得“高不可攀”。但在自主训练一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轻松地跑下了半马,“因为有运动基础,(跑半马)没有想象的难。”

于是,同年6月1日,张学军在兰州马拉松比赛中顺利跑完半马,开了一个好头。“跑完那一瞬间,我决定了,上海马拉松不报半马了!报全马!”遗憾的是,因为名额太过紧张,上海马拉松未能如愿中签,她是在西昌马拉松时,完成了第一个全马比赛。

因为跑马拉松,张学军加入了成都本地的医护人员跑团,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跑友,也因此了解到“医师跑者”,“最开始是看到广州的马拉松比赛招募,但是距离太远了。”张学军说,后来,她参与过西昌马拉松、双遗马拉松等赛事的医师跑者保障工作。

张学军回忆,一次在阿坝州跑马拉松比赛时,一位住同一家酒店的年轻小伙得知她是医师跑者,便说要和张学军一起跑,结果没出发多久,张学军就发现,小伙的心率超过了每分钟180次,原来小伙平时的跑步训练、跑马经历并不多,“不行不行,降速,调整呼吸和心率。”张学军说,比赛地是亚高原环境,一旦发生意外,后果难以预料,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好几次,小伙还想“拼一拼”成绩,但张学军耐心劝阻,安全第一。“真切感受到了医师跑者的责任。” 

实际上,医师跑者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跑速必须维持在一定时段里,这意味着,医师跑者无法追求个人成绩的刷新提高。“既然热爱这项运动,自己也有能力给别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张学军说,之所以多次报名医师跑者,就是觉得作为医师跑者,应该是有一定的责任感的。  

年龄最小医师跑者

24岁男护士:更希望自己“派不上用场”  

责任感、成就感,这也是24岁的李文淇担任医师跑者的初衷。4年前,李文淇毕业后,成为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室的一名护士,也是在毕业后加入跑团,开启了自己的“马拉松之旅”。 

“因为我是体育生,从12岁开始练跑步。”李文淇说,但在学校时,训练量都不大,甚至在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之前,李文淇都没有完成过一次完整训练,“(跑程)没有超过10公里。” 

所以,第一次在南充营山跑完半程马拉松时,李文淇觉得“已经到了个人极限”,“当时就觉得自己应该能跑下来,想拼一下。”

李文淇

四年期间,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李文淇大大小小跑过15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19年在汶川跑半马,感觉所有参赛者的情感都不一样,是带着缅怀的情绪的。”李文淇说。 

作为医师跑者,除了需要具备所报名配速成绩的项目实力,更要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医师跑者的职责,主要是应对比较危重的突发情况,例如心脏骤停。”李文淇说,有的选手有膝盖痛、腿抽筋等情况,在尽量不影响赛道的前提下,也会简单地进行处理,指导他们尽快恢复。 

李文淇觉得,作为一名护士,能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担任赛事保障,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保护选手生命安全,这是责任感,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但李文淇说,作为医师跑者,更希望自己“派不上用场”,因为一旦“用得上”,就意味着有选手遇到了麻烦。“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平安安地顺利完赛。”  

数据:

半程马拉松医师跑者27人

全程马拉松医师跑者53人 

11月13日,成都马拉松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2022成都马拉松医师跑者名单和大数据信息,从信息中可以获知,入围半程马拉松医师跑者名单的有27人,全程马拉松的53人,本届医师跑者录取比例大约为7:1,录取率比去年下降了7.5%;本届医师跑者平均年龄37.6岁,比去年年轻0.3岁,30-39岁年龄段的医师跑者人数最多。

医师跑者中,年龄最大的64岁,报名的全马成绩3:25:00;年龄最小的医师跑者24岁,报名的全马成绩3:25:52。

本届医师跑者男女比例1:1.15,女性医师跑者选手略多。 

本届马拉松医师跑者的最快报名成绩为3:06:48,半程马拉松医师跑者的最快报名成绩为1:32:05;

本届医师跑者的入围选手中,有69%入选过历年成马的医师跑者,其中有3位医师跑者已经累计5次入选成马医师跑者。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