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发布,绘制6条产业链全景图

红星新闻 2022-12-29 19:55

2022年12月29日,第二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外都市圈、城市群代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同城化发展专项合作组组长单位代表,成德眉资四市有关部门(单位)代表及专家、企业家代表齐聚蓉城,共同进行一场以“深入推进同城化 加快建设都市圈”为主题的“学术盛宴”。

论坛上,成德眉资4市联合编制了 《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全景图重点围绕四川省“5+1”工业体系,按照“具备比较优势、存在协作需要、拥有协作潜力”的原则,研究确定重点产业选择和分工协作格局。

▲论坛现场

成都都市圈建设一周年后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2022年是成都都市圈建设“起步期”最后一年。

成都都市圈是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由国家层面批复发展规划的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成都都市圈经济实力中西部领先,2021年经济总量达25011亿元,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达33.8%、占四川省比重达46.4%,人均GDP高于全国、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区水平。

成都都市圈区域创新资源富集。成都都市圈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中西部前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20个,在校大学生数量达110万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成都超算中心、华为智算中心等重大平台相继落地,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360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一年多时间,成都都市圈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效呢?在论坛现场,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尹宏介绍:一是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都市圈发展格局,促进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畅通交通网络主动脉毛细血管,同城化通行圈加快构建;三是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同城化创新圈加快构建。

 “到2026年,成都都市圈将成为全国首个在轨市域铁路覆盖所有区域副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尹宏介绍,在成都都市圈内,交通服务同城持续深化。

本届论坛设1个主论坛、3个平行分论坛,论坛持续一天。

成德眉资4市联合编制 

重点围绕四川省“5+1”工业体系

在本届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卢庆强发布了《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发展指数》,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生态评价研究室副主任李学锋发布了《成都都市圈建设蓝皮书(2022)》,成德眉资4市经信部门有关同志发布了《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全链全景图》。

按照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第五次会议精神,成德眉资4市联合编制了《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全景图重点围绕四川省“5+1”工业体系,按照“具备比较优势、存在协作需要、拥有协作潜力”的原则,研究确定重点产业选择和分工协作格局。

▲产业发展图谱

以成都为主导,绘制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调味品)、医美服务等6条产业链全景图,分别以德阳、眉山、资阳为主导,绘制清洁能源装备、锂电、医疗器械(口腔医疗)3条产业链全景图,推动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产业链条。

▲产业发展布局图

产业发展路径图重点明确2025年、2035年产业发展目标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举措。产业发展布局图按照跨区域“建圈强链” 要求,明确各产业在成德眉资的主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并落位〝成德”“成眉”“成资”三大产业带。链主企业布局图梳理了各产业全球、全国和都市國链主企业相关信息。

领军人才清单梳埋了国内及本地领军创新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产业基金清单梳埋了国内和本地的产业基金及投资项目。关键平台清单梳理了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小试等平台。重点配套企业清单梳理了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肖刚 摄影报道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