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推29年,王利娟觉得自己只是在为自己的小家而活。她早早下海经商,多年努力,家庭美满。但在临近半百之时,许多问题萦绕在她心里,“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作为母亲,我是否该为孩子们做个榜样?”
几个月前,小区群里发出的社区微网格员招募消息,让她心动。家人给了她支持,“你做这个价值不一样,放心去。”
任职的两个多月里,她包里揣的笔记本写满了邻居们的情况:周某芳,78岁,痛风、关节炎;李某贵,69岁,高血压……她真心付出,看到他人因自己得到及时的帮助,内心无比快乐,“比我挣钱还有价值。”
在快要过去的2022年,成都全市已有159679名普通居民成为社区微网格员,他们从群众中来,又融于群众之中,扎根在各自小区,在社区治理最末端,连接着政府通向市民的“最后100米”。
这是一个微网格员与她60户邻居的故事。他们之间就是一座城市与市民关系的最小缩影,处理好小关系,也关系着“大关系”,他们用自己的微光,照亮邻里,也串联起和谐和幸福。
▲社区微网格员王利娟
①
老板娘“变身”社区微网格员
没事时,王利娟总喜欢站在小区楼下的空地,看着自己负责的6个单元。那是一排5层高的住宅,楼龄二十来年,但外墙瓷砖仍然干净。
单元二楼公共平台被种上了花草,天气晴朗时,她一定会去浇浇水、除除草,悉心打理一番。王利娟说,这虽然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但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她也一样。
今年49岁的王利娟体型微胖,挽起的发束扎到头顶,有着四川女人的干练模样。她说自己学历不高,读完高中,不到20岁就下海经商,做了一辈子服装生意。
她和丈夫经营的男装店就在离家两公里的华熙路。没当微网格员时,守店是她的日常。但今年她关掉了一家店,“让自己轻松一点。”可又很快觉得“有事做才更踏实”——在看到社区发布的微网格员招募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现在,她的工作重心变了。她不再围着衣服转,小区成了她的办公场所,服务对象也从顾客变成了邻居。
在履职的两个多月里,她的包里一直装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自己所负责的6个单元60多户居民家的大小事:哪家老人有基础疾病,哪家最近需要多关注,哪家有孕产妇、新生儿,甚至哪家老人的疫苗没打,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王利娟所居住的锦华苑小区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安公社区,这个建成于2000年前后的小区,一共有16栋,442户1100多位居民。今年,社区从小区选拔出10名微网格员,为居民开展精准服务。在拥有1.2万居民的安公社区内,像王利娟这样的微网格员共有72位。
如果把城市看成是一张大网,城市治理需要精细化,就不能“一网打尽”,网格化管理就此出现。而与日常的网格员相比,微网格员则重在“微”,他们从一个个小区居民中选出,1人负责五六十户居民的日常联络——网格被收缩得更小,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有效,将政府通向民众的最后距离拉得更近。
作为微网格员,王利娟每周要入户进行一次人口信息排查,白天居民不在家,她时常在晚上居民下班才上门。她记得刚上任时,愣是花了三天时间才把自己负责的几十户人挨家挨户地走完。
这份工作让她收获不少。她记得,有次在做电话信息采集时,对方是一位租户,生病在家急需药物,周边又无亲人帮忙。在接到对方的求助时,她很快通过小区爱心药箱帮他解决了缺药问题。而租户的一句“谢谢组织关心”则让王利娟成就感满满。“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外突然得到一个人的关心,心里肯定也是很温暖的。”
▲小区设置的爱心药箱
安公社区党委副书记谭兰兰认为,微网格员的出现,是城市治理很重要的补充,“他们”是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是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重要力量,他们让市民在有问题时不止停留在“反映”层面,而是可以直接从楼上到楼下,从这栋到那栋。有了问题,会有人直接站在市民面前,“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实现小矛盾化解在微网格。
市民那种“找到组织”的感慨,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②
将小矛盾化解于无形中
为了开展工作,王利娟建了一个“锦华苑好邻居微网格群”,把她所服务的居民都拉入群内。对新入群的邻居,王利娟会在群里写“欢迎新进群的好邻居”,平时也会在群里发一些买药、疫苗、健康科普等信息。邻里之间的矛盾、求助,也可以通过“群”来解决。
她记得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有居民在群里反映楼下邻居在使劲敲他家楼板,导致他无法入眠,“到底有没有人管?”该住户在群里质问。
“马上我问一下。” 王利娟看了一眼时间,此时是晚上11点半。
王利娟拿出自己工作的小本子,拨通了楼下住户的电话。这是位年轻女孩,独居,正处于疾病期,因为楼上有搬动物品的声响,她无法入睡,无奈才拿东西捅了楼板。
王利娟立马安慰女孩,紧接着她又打电话给楼上住户解释此事。凭借之前入户时对这家人的了解,沟通很顺畅,最后她还不忘嘱咐,“楼下妹妹生病了,一个人在外租房子不容易。如果有什么需要,还请你们去关心一下。”“好好好”,电话那头的住户很爽快地答应。
就是这样一通电话,把原本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在无形之中。因为在矛盾萌芽时,居民能找得到人,“能有人管”。
微网格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需要王利娟去处理。如何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也常常让她抓耳挠腮,而她愿意来做这件事却无关乎报酬。直到现在,王利娟都不知道这份工作能给她多少补贴,“做生意是为了挣钱,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微网格员完全是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给娃儿做好榜样。”
在与王利娟的对话里,能真切感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投入。但以一个新身份面对居民,还要像查户口一样去做入户调查,部分邻居的不理解和拒之门外在所难免。“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并持续介绍自己也是小区3栋308的业主。
经过她持续不断地介绍,以及为居民解决问题的事一一传开,居民们才开始了解到自己小区里多了一位“微网格员”,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她记得在接手两个多月后,一位邻居主动在微网格群里@了她,并向她表示歉意,“上次来家门口登记,语气有点不好,望见谅。”看到这句,她平静地回复对方一句“没事”,“但其实自己心中已波澜万千”,这是自己一步步爬楼、一笔笔登记、一个个电话联系下来,获得的居民认可。
谭兰兰也很感谢有这样一群工作伙伴,在为他们减负的同时,也真正可以把服务做到居民心里,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在她看来,社区的事无小事,比如楼房漏水、噪音扰民,虽然看似“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造成矛盾激化,演变成“大事”。
③
让居民一一对应入“格”
微网格员也是一个信息的聚集环节。
王利娟说,通过每周排查,她心里的“小本本”上,早已对各户人的基本情况记得清清楚楚。从曾经的全员核酸能更精准地“不漏一人”,到现在疫情防控向“保健康、防重症”转变时,她们又能迅速摸清“60户邻居”中的重点人群,并给予更为及时的帮助。
比如,在疫情中,社区家庭医生就依托社区和“微网实格”,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等。在王利娟的小本本上,社区家庭医生梁超的座机、手机号被她写在醒目位置,居民一旦在就医、用药方面有何疑问,她能保证及时联系得上。
“微网实格”就是城市治理这张“大网”中的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却又要让每个居民一一对应入“格”。对此,成都建立起微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机制,按照“特殊人群必访、流动人口必访、小区院落业委会必访、村(居)委会必访,必须扫码签到、必须巡查网格、必须走访入户”等要求,每日至少开展两次网格巡查,让这个小“格”逐渐充实而丰满。
谭兰兰说,以前遇到独居老人,需要社区主动去服务,但由于他们社区以老年人居多,仅凭社区干部的双脚有时实在难以覆盖,微网格员的力量这时就显现出来了,“每周我们的微网格员都会对格子里的特殊人群上门慰问。”
而这样一位牵头组织好群众自治工作、协助社区开展各项重点工作、做好信息数据采集维护的微网格员并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谭兰兰介绍,她们社区内的72名微网格员就经历了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多个环节。在笔试环节,要考察他们对整个小区基本情况的了解,大到物业情况、常住人口,小到停车费的收取。在面试考核时,还会现场出一些案例分析题,要求他们现场解答,比如老旧小区居民停车困难怎么办?楼上漏水到楼下产生纠纷如何解决?以此来考察微网格员调解纠纷、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有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微网格员,还要经历最后一轮行民主测评。在民主测评中,社区通过对小区居民进行走访,让他们填写评分表来了解参选者的个人品德问题,“是否是一个热心、公正无私、正能量的人?”
在真正选入后,社区还会以每个月的社区社情指数降低、居民满意度提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微网格员工作绩效。
④
“其实我收获很多”
今年以来,成都以社区微网格为最小单元,将全市共划分为120685个微网格,配备微网格员159679人。微网格员从小区居住地的党员、楼栋长、单元长、热心业主、物业人员等群体中选拔,平时参与网格治理服务,“战时”则作为重要力量开展应急工作。有了微网格员的助力,可以实现3小时内基本完成入户排查工作。
他们先后参与了社区燃气安全入户排查“敲门行动 ”、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节电宣传、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等重大专项工作,采集涉民生、安全等领域基础信息1232万余条。通过微网格员平时走访和与居民日常交流等方式,今年以来,已报送预警性事件200余万件,有力确保了重大节会活动期间的安全稳定。
在参与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微网格员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此前的疫情防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微网格员集成全时全域人口数据信息,建立起全成都2100万人口基础信息底座,为今后城市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王利娟搀扶老人上楼
12月26日中午,看着住在五楼的雷婆婆正倚在二楼歇气,王利娟走上台阶,很自然地提上东西搀着她上楼,“中午家里有人给你做饭吃吗?”在得知婆婆儿子已在家中做好饭,她才放下心来。下楼时,她向记者闲聊起雷婆婆的情况,她是所服务的居民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5岁,“身体精神都很好,只是有支气管炎。”平时家人出去上班后,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她也会时常去探望。
干了两个多月微网格员,王利娟说,自己在小区住了17年,现在认识的邻居比以前都多,“以前做生意早出晚归,也没关注小区事情。”现在因为这份职责所在,她认识了小区里许多邻居,回家路上,都是熟人。一路招呼声不断,让她真正有了邻里的感觉。她笑着说,“大家认为我付出得多,但其实我收获得更多,哪怕是他们的一个笑容、一声问候都让我心里觉得亲切、温暖。”
马上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站在小区门口,王利娟说道,“希望即将到来的2023年江河无恙,人间兼安。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她也盼望疫情早点结束,病毒早日远离。
对于新履职的工作,她有着众多期许,“希望能更多地走到居民家中去、心里去,让大家快快乐乐地接受我们微网格员,得到他们的认可,让他们在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能想到我们。”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