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中国最早使用枪炮,为何关键技术改进出现在国外?

红星新闻 2023-01-10 16:22

  //  

世界上最早的枪炮出现在中国的宋代,为何后面的关键技术改进出现在国外?


英国学者、汉学家李约瑟也曾发问:既然中世纪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比欧洲远远领先,那么,为什么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就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


近日出版的《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中,英国学者阿诺德·佩西与白馥兰一起,就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世界技术相遇和交流的案例,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图片1.png

《世界文明中的技术》图书封面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试图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影响其接受新技术的方式。他们认为,某个地区的人接触新技术时,往往会改动该技术的原始设计,或者做出进一步的创新。比如说,日本的许多古老技术本都是源自中国,但由于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含铁沙和砾石,使得日本发展出独特的炼钢技术,用于制造刀身。

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会对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14世纪末15世纪初,中国经历木材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船业发展的障碍。而造船业的萎缩,导致中国当时的大部分海上贸易要用到日本船只。虽然中国曾尽力确保火器不要流入潜在的外部敌人手中,但从1500年左右开始,许多国家的人通过海上贸易,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制造枪支的知识。

此外,社会层面也对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清朝,中国的统治精英并非军事阶层,而是行政人员,他们的兴趣在于土地所有权和文学。虽然中国必须供养庞大的军队,但军队始终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作者在书中感叹,在那段时间,与其说中国是“火药帝国”,不如说是“印刷帝国”,难以提升军事力量。

虽然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外国人,但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当了解。像阿诺德·佩西,他出生在中国的云南昭通,从1970年代就开始挑战技术史领域的欧洲中心和白人优越论,希望让读者看到欧洲之外广阔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而另一位作者白馥兰,不仅是现代国际汉学界、社会人类学界和科技史学界的顶尖学者,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很深的了解与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充满“自上而下”傲慢视角的“技术转移”概念,这意味着本书强调了在全球的技术发展中,各个国家的技能和知识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段雪莹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