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森林、山地、湖泊、公园、绿道等资源场景不断优化,户外休闲运动已经成为成都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今日下午,成都市体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据悉,《规划》结合成都自然资源禀赋及户外休闲运动发展现状编制,是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户外休闲运动专项规划,对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会现场 摄影 谢辉
《规划》提出,要将成都打造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休闲运动公园城市。计划到2030年,分别创建3个户外休闲运动主题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和3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并打造1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自驾车营地/休闲露营地300个。
为何重点发展户外休闲运动?
森林覆盖率达到40.3%
成都适宜发展户外休闲运动
户外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已是成都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清晰准确指导区(市)县体育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户外运动事业、培育户外休闲运动产业,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休闲运动公园城市”,成都市体育局委托四川旅游学院山地旅游研究院、四川省休闲运动科学管理学会编制了《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
龙门山 资料图
成都为什么要重点发展户外休闲运动?《规划》详细阐述了原因:成都位于中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和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造就了中国最典型的山地户外梯度效应,龙门山脉与龙泉山脉四季景观变幻,适宜开展城市、山地、水上、冰雪、低空等多种类的户外休闲运动项目。
目前 ,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3%,户外休闲运动场景不断优化,共建成各类公园1300多个、各级绿道5188余公里、人均绿地面积14.9平方米、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00万吨。公园里露营、绿道上骑行、龙泉山越野、森林间徒步正在成为成都人的生活常态。
《规划》的目标是什么?
2030年打造1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各类户外营地300个
《规划》依据资源的形态特征,创造性地将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资源分为:公园绿地类、旅游景区类、自然保护类、场地设施类、林盘村落类及其他类别六类。以地标级、优良级、普通级三个资源等级,划定成都户外休闲运动资源(点)地共216处。
丹景台 资料图
为此,《规划》提出目标,计划到2030年:创建3个户外休闲运动主题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创建3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1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自驾车营地/休闲露营地300个;培育各类户外休闲运动专业俱乐部50家以上。
《规划》还基于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资源特征和发展态势,引导构建“七核引领、两带协同、一环激活、多点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两带”基础上差异化培育18个户外休闲运动游憩单元。
七核:即飞来峰、赵公山、鸡冠山、西岭雪山、天台—南宝山、天府水城、天府奥体公园七个户外休闲运动发展高地,全面布局山地运动类、野营活动类、冰雪运动类、低空运动类、水上运动类户外休闲运动项目;
两带:即龙门山——山地户外运动带、龙泉山——都市休闲运动带;
一环:即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公园;
多点:即主城区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建设等级较高、配套服务相对完善的户外休闲运动公园、主题景区或专业场地,包括东安湖体育公园、尖锋运动公园、兴隆湖湿地公园、麓湖水城景区等。
产业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
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完善户外休闲运动公共服务体系
此外,《规划》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目标,将着重打造3个户外休闲运动品牌项目,即全国首个以荒野徒步为特色的赵公山国家荒野徒步公园、以山地运动作为产业引领的天台后山-南宝山山地户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以舒适探险为开发理念的飞来峰舒适探险公园。
同时,《规划》选取成都市域内具有开发基础的步道、绿道、骑行道,按照大众级、健身级、进阶级、挑战级四个难度等级,推出“醉美日出”龙泉钟家山登山线路等10条具有代表性的户外休闲运动主题线路和一系列户外休闲运动赛事活动。
钟家山步游道 资料图
《规划》还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力争打造出在行业内具有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赛事节会。搭建全市统一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助力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管理的高效运行。
为进一步完善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从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市场培育、山地救援等多角度着手,提出了切实可行发展举措,更是首次以“碳足迹”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结合游客停留时间、客单价,判断户外休闲运动项目碳效益的高低。通过践行“双碳”战略与“两山”理念,将成都山水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将户外运动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成都市体育旅游产业能级的跃迁升级。
蒲囝 红星新闻记者 姜山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