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23年春运大幕正式拉开。红星新闻记者今天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春运期间,对外交通客流量预计达3230万人次,较去年上升24.6%。市内交通客流量预计达3.4亿人次,较去年上升4.8%。
保障出行
将优化春运期间交通限行措施
根据预测,春运期间成都市对外交通客流量预计达3230万人次,较去年上升24.6%。其中,铁路预计到发旅客2000万人次,同比上升32.9%;民航预计旅客吞吐量640万人次,同比上升28.7%;道路客运预计到发旅客59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成都市内交通客流量预计达3.4亿人次,较去年上升4.8%。其中,城市公交预计载客0.78亿人次,同比上升1.5%;巡游出租汽车预计载客0.17亿人次,同比上升12%;网约车预计载客0.65亿人次,同比上升10.9%;地铁预计载客1.77亿乘次,同比上升3.5%;全市水上交通客运量预计8万人次,同比上升70%。
今年春运,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将加速释放,春运客流将从低位运行快速反弹,出行总量可能出现大幅增长。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将提前对春运易拥堵缓行路段及收费站开展排查,完善交通疏导和分流方案;在服务区、收费站增设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服务站点,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针对可能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加大重点路段警力投入,采取“限速、控距、亮尾”和分流等管控措施,最大限度保障道路通行条件。
同时,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要求,不得随意暂停或限制客运服务。结合道路交通情况,优化春运期间交通限行措施。
此外,引导企业优化调整放假、复工时间,尽量避开春运高峰。文旅、交通、公安交管部门主动共享游客规模、运力和路况等信息,统筹做好运游衔接,并引导游客合理选择出行时间、路线,避峰错峰出行。
防控疫情
原则上不安排有发热等症状的人员从事运输活动
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运,虽然不再扫码测温,但必要的防控措施依然重要。
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运期间将进一步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及“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客运站、公路服务区等窗口单位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在具备条件的站点场所设置便民服务点,为司乘人员提供热水供应、停车休息、路况咨询、应急救援等服务。
督促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原则上不安排出现发热等症状的人员从事运输活动。
同时,引导旅客健康理性出行。引导公众持续提高防护意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重点引导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人员健康理性出行,降低自身及家人感染风险。引导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加强个人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旅行途中全程佩戴口罩、主动减少聚集。
对于重点枢纽场站,将有针对性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完善从业人员突发规模性疫情应急预案。当出现突发规模性疫情时,及时启用关键岗位预备队,确保春运期间重点枢纽场站不关停、重要运输通道和线路服务不中断、重点物资运输不断链。
物流保畅
鲜活农产品、新冠病毒疫苗货运车辆免费优先通行
为保障春运期间交通物流稳定运行,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应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一线人员预备队和轮岗制度,确保突发情况下物流稳定运行。
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协调”要求,制定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方案,强化组织调度和运力储备。优化春运期间货车限行措施,畅通邮政快递和城乡配送末端“微循环”,指导企业通过加强人员物资储备、适当延长作业时间、优化作业流程等方式,确保末端配送服务畅通。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新冠病毒疫苗货物运输车辆免费优先通行。
春运期间还要做好货车司机、快递员服务保障工作,及时为滞留从业人员提供饮水、用餐、如厕等基本生活服务和基本医疗救助服务。用好“暖心之家”“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为货车司机提供停车、平价餐饮、救援维修、安全宣传等暖心服务。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