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益美天府”活动前丨定格不被定义的城市之美

红星新闻 2023-02-17 18:14

提及成都,你脑海中的形象是什么?

是推窗可见的雪山还是火辣翻滚的火锅?是古色古香的宽窄巷子还是活力时尚的春熙路?又或是千百年前诗仙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名句。

不可否认,在信息时代下,即便没有生活在城市之中,人们对于城市总有着点滴感受。例如提及北京,必然绕不开天安门和万里长城;提及上海,总离不开东方明珠和外滩;而厦门大学外的海风,又成为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向往。


但除了“宏大”的城市名片外,想要细细感受城市之美,必然需要更为沉浸式的体验。于是,城市之美具象得看似“琐碎”,或许成为了楼下超市门口免费提供大家使用的雨伞;或许存在于城市某处盛开的鲜花中;或许包含在邻里间的一句问候声中。


而对于一座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从不缺乏“宏大”的城市美景,也从不缺乏细微之处的城市美好。历史长河冲刷下所沉淀的人文内涵,早已深深融入成都城市血脉之中,构建出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美学气质。



“城市美学”的成都表达



成都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的成都,密布的水网哺育了川西林盘,形成了川西民居和川派园林最原始的形态,也构建起“山水城市”的雏形。西晋左思《蜀都赋》里描述了林盘的美学形态:“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梬楟。”


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开创了古蜀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先河。而后杜甫草堂、武侯祠、新都桂湖等为代表的川派古典园林典范,都延续了明显的林盘风貌,其风格自然古朴、清秀文艺。


上世纪9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构想。“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这一构想,融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园林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深刻的思考。


如今,钱学森的这一构想,在成都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城市正在以“公园城市”为愿景的指引下,为新时代下城市美学建构提供实践探索。



于是,16930公里全球最长的城市绿道体系,勾勒着成都公园城市的轮廓,串起城市的空间本底。天府绿道呼应着市民推窗见绿的栖息需求,描绘着城市持续发展的生长底色,这与朴实飘逸的川西林盘一脉相承。


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山水城市到公园城市,成都的城市美学,不只是宽慰眼睛的“空中楼阁”,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不被定义”的城市美学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李白一首七言绝句道尽了成都这座千年古都的美,时值今日仍时常被引用。在李白的视角中,成都房屋建筑皆可入画,草树云山如同锦绣,寥寥几句,古时成都的建筑和风光之美铺陈开来。


城市风貌皆可入镜,是对城市之美至高的评价。而其中所包含的“不被定义”的独特气质,也是人们在寻找成都的美时最为惊叹的感受。


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当谈及心中最美成都时,除了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地标建筑外,回忆里总会包含细微之处。例如飘满银杏的长街,或是极富特色、小而美的街边小店。


这样的烟火气息,是成都随处可感的美。闲适安逸且充满品质,市井味与时尚范并存,本地人最爱去的小吃摊、治愈的小书店、充满创意的咖啡馆与杂货铺……走进这些有特色的小店,触摸到了这座城市本来的质感,打开了感知这座城市美学的窗口。


而在此之外,成都富含的艺术气息也被人津津乐道。早在多年之前,成都便有“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的称号。大大小小的文博艺术空间坐落于此,不仅包括像成都博物馆、天府艺术公园这样的公立机构,更包括新兴的私人机构,甚至是一些街头空间也开始尝试开设简单的艺术展厅。



个体创造的城市美学空间,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性格特质,也涵养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精神气质,美成为城市与人最好的连接。


活动介绍:


即日起,“‘益美天府’2023首届成都公益广告暨城市公共艺术装置设计征集活动”将正式启动。


扫码了解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