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大熊猫之父① | 对话唐家河保护区负责人谌利民:恩师一句话改变我一生

红星新闻 2023-02-18 20:59

守护国宝的“国宝老人”走了。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胡锦矗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4岁。

“来送老爷子最后一程。”2月18日下午,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从广元赶到南充,准备参加2月19日下午恩师胡锦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最近两天,他的朋友圈几乎都是追忆恩师的消息,希望“恩师一路走好”。

因大熊猫与恩师胡锦矗结缘近40年,如今57岁的谌利民至今仍记得恩师那句将他从“外行转向内行”的那句话——“ 研究大熊猫,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研究方向,我会培养你。谌娃,你这么年轻,总不能一辈子都发电嘛……”

“这是对我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也改变了我的一生。”2月18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谌利民追忆了恩师胡锦矗将他从电站的发电员带入大熊猫保护事业的点点滴滴。  

↑2014年4月,谌利民(左)和恩师胡锦矗合影   

▶▶▶初见恩师

“他一句话打动了我……”

初见恩师,是在1983年。

那一年,谌利民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电站上班,是一名发电员。“当时,他们为了研究保护大熊猫,在甘肃、四川和陕西三个省选点,建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他至今记得,许多中外专家为此频繁来到唐家河,其中便有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

但第一次与恩师面对面,是在一年后。谌利民回忆,确定在唐家河建四川第二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后,胡锦矗带领的团队便需要物色一些年轻人参加野外调查工作。但当时,单位上只有21名年轻人,也几乎都不愿意去。“他(胡锦矗)就在我们一个副所长的带领下,跑到电站来找我,喊我跟他们一起跑野外(调查)。”面对副所长的动员,谌利民拿着大扳手继续修着发电机,还告诉副所长“发电(工作)很稳当,也是个技术活”。

“你还是跟我去跑野外,研究大熊猫,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研究方向,我会培养你,让你在这方面有所成长,往动植物(的研究方向)发展。”此时,见副所长没有说动,胡锦矗站到了谌利民面前动员他。谌利民被打动的便是恩师最后说的一句话:“谌娃,你这么年轻,总不能一辈子都发电嘛,你的人生不可能就做一千次发电……”

这句话瞬间让谌利民感动,也让他改变了主意。“一辈子发电,我这一生太简单了!就这么交代了?这触动了我,我立马把扳手一扔,就跟他去了。”那是1984年4月,谌利民就这样离开了发电站,开始跟随胡锦矗在唐家河野外观测大熊猫。

如今,在唐家河干了近40年,谌利民认为,恩师的那句话是对他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85年,胡锦矗(左二)带着谌利民等人开展野外调查

 ▶▶▶他手把手教

“让我从外行转向了内行”

谌利民高中毕业便参加工作,他觉得跟着恩师胡锦矗参加大熊猫野外调查和学习,让自己“从外行转向了内行”。“如果他不到电站动员我,我不会走到今天。”

“一去,就跟着去参加(大熊猫)野外调查5年。”谌利民记得,5年中,胡锦矗教他们如何在野外跟踪大熊猫、如何修建大熊猫野外捕捉笼等,也手把手教他们识别动植物,了解动物的习性。“有7个笼子都是我跟着小组一起修的,他还教我们如何收集大熊猫生活环境等相关资料。”

在谌利民印象中,恩师知识渊博,性格修养很好,从不发火。“他教我们怎样把知识融会贯通,比如教我们认识物种,不厌其烦一直给我们讲,哪怕我们不耐烦,他也不厌其烦地讲解,生怕我们把知识掌握不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野外跟踪大熊猫时,突遇大暴雨。“我们在野外经验不足,他(胡锦矗)作为长辈,就安抚我们。”谌利民说,面对暴雨后的涨水,他们很紧张,想早点回去。但此时,胡锦矗总是安抚他们“暴雨是陡涨陡消”,还向他们讲解自然常识和天象,鼓励他们跑野外工作时要踏冰卧雪,克服困难。

“在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面对困难时不低头。”在谌利民看来,恩师的这些教导,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很大。“高山大河我们都走过,其他工作时的困难,难道不能克服吗?都能克服。”

跟随恩师5年野外调查中,谌利民的表现也让胡锦矗看上了他。“我是一个小年轻,悟性不高,但是听话。”他说,恩师觉得他有培养前途,便将他选到当时的南充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前身)进修了一年,进行了动物生态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后来,他在读了本科后,又于1998年至2000年投在恩师名下,读了研究生。

随后几十年,谌利民扎根唐家河,走上自然保护与科研管理之路,既管理,也组建研究团队或独当一面搞研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imagedeal.jpg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图据官网

 ▶▶▶恩师缔造唐家河保护区

“我们一定把大熊猫守护好” 

在谌利民看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和胡锦矗的关系很大。

据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网介绍,唐家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保护区于1978年成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万公顷。2021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作为连接岷山山系北部大熊猫种群至关重要的走廊地带,正式从保护区向大熊猫国家公园角色转变。

“唐家河在1978年以前有伐木厂。”谌利民说,上世纪70年代,恩师胡锦矗带领的大熊猫野外调查团队进入唐家河营区,观测发现唐家河的大熊猫遇见率较高后,便说动当地政府。最后,逐级上报后,伐木场搬走了,建立了保护区。“如果没有他的推动,唐家河就可能不会建立保护区。”

谌利民介绍,在5年野外调查结束后,恩师在随后20年间几乎每隔两年都会到唐家河一次,其所带的研究团队则是每年都来。“他的团队持续不断地来我们这开展相关研究,也推动提升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水平,让唐家河的大熊猫享誉中外,口碑很好。”

谌利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恩师病逝了,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但他们要敢于面对,把恩师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唐家河保护区的管理者,他将加强和高校的紧密合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下,把唐家河建设得更好。

“恩师一路走好!学生与唐家河人永远铭记您对唐家河作出的卓越贡献,是您一手缔造了国家级大熊猫保护区唐家河……”2月18日凌晨,谌利民在朋友圈留言道:“恩师请放心,唐家河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定把岷山北唐家河片区的大熊猫守护好。”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王超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郭庄 责任编辑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