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高低,似乎是门“玄学”:早上对着镜子里素颜的自己,觉得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傍晚回家,又觉得美得不可方物,真应了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
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容貌打分,你会打几分?是满分10分还是刚及格的6分?
如今,这个游戏已经升级了:花钱让陌生人给自己打分。
01 颜值是“正义”还是生意?
一块竖屏、一支触屏杆、一个麦克风、一把椅子……在某一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有一些主播对别人的五官形状、骨骼比例、衣品、身材等方面进行一番点评,然后给个分数。
——“小美女,你这张脸长得很大气,眼神让我看到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颜值9.5分。”
——“你长得还不错,平时是不是有点强势,我看不到温柔的一面,我给你8.7分。”
——“丰满圆润,一看就不好追。头发长,要的彩礼一定不少。如果鼻梁再高一点,那就更美了,8分吧。”
——“很多女生想知道,自己在男生的眼中是不是很漂亮,今天我给你提供一份女生颜值打分表,你可以好好对照了解一下哦。”
在购物平台或社交平台上搜索“颜值打分”,一种“颜值生意”会浮现出来。
只要上传相片,再花几块到几百元不等,一个人的身材和脸就可以得到看似诚意满满的鉴定。
商家会从买家的眉毛的形状、额头是否饱满、眼睛、鼻型以及身材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判,判断出买家是哪种类型的女性,并在1至10分中对买家的外貌进行打分。
从打分标准看,商家基本是依据男性的审美标准对用户的外貌进行评价。商家宣称是“专业团队”,但对女士评头论足的劲头,和一些网络留言差别不大。
还有人制作出了女士评分表,方便用户对照参考。
如果想要更全面的颜值和身材分析,价格就会飙升。不过只要钱到位,卖家还会为客户提供专属的的穿搭、妆容、发型、护肤等建议。
无论玩法多么花哨,最终殊途同归,还是要回到“点击下方链接,家人们赶紧下单”上来。
02 美不美,谁说了算?



颜值打分让女性受到了更立体的“凝视”。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自己的“凝视理论”中提出过一个观点:“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致,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监督的凝视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下而上对每个人的监督,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
关于容貌,我国自古以来的几乎说的都是女性,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男性视角中的女性,是女性容貌标准的建构基础,女性属于被“凝视”的一方。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倡导男女平等,但在网络时代,颜值打分反而强化了女性被“凝视”的倾向。一些女士的形象被打分评价,使得她们被网上的“他者”凝视后,转向自我凝视、自我怀疑,甚至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他人的要求。
“网上有各种美妆博主,还有各种类似于视频教程的东西,教你怎么显脸小,显眼睛大,显鼻子挺,很详细。”
一位玩过颜值打分的女士告诉央视网记者,自己会认真考虑商家给的建议,“有时候男的给女的打分挺高,女的给女的打分比较苛刻,让你心情不爽。”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媒介,形成了全景式凝视,不仅没有解决颜值焦虑的问题,反而让一些女性失去客观自我评价的耐心,甚至为迎合某个标准相互贬损。
04 美不该圈禁在某种标准下被凝视
怎样接纳自己的容貌,是许多人一生面对的话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外表的作用。
在年轻人中,茶余饭后把“颜值即正义”作为娱乐谈资,开个玩笑放松一下心情并无大碍,但切勿当真,并由此沉溺于错位价值观当中。
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过度提升了颜值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容易使错位或畸形的价值观蔓延,值得高度警惕。
美本该是多元化的,有弹性的,动态的,是不被定义的,更不该被圈禁在某种标准下,不能为了迎合而迎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如同花朵一样:花期不同,形态和颜色也不同。
高颜值和精致的外表可以被视为一个加分项,但不应该是一个标准,一种指标。没有人有资格,量化评估他人的形象。
颜值打分,安放不了容貌焦虑。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注定是输家。人生的价值不在颜值上,不必焦虑他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
成为一个有自信、有内涵,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实现更好地向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