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起,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特别发起“民声我代言”互动策划,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通过网络问民声、听民意,诚邀网友与代表委员直接对话交流,将广大市民、企业的声音带上成都市两会会场,架起直通成都市两会的“民心桥”,推动办好民生实事。
活动启动以来,广大网友热情参与,网友们纷纷在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留言,畅谈自己关注的领域以及对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期待。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在众多留言中,医疗健康问题依旧是市民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们也关注到该领域,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网友反映:OK镜太贵
委员建议:纳入政府集采
女儿的弱视、远视、散光,让市民陈女士感到有些“压力山大”。“我没想到,治个眼睛要花这么多钱,而且还不能报医保。”近日,陈女士在红星新闻APP后台留言,她称女儿在幼儿园就查出眼睛有问题,治疗4年多,配镜、购买器械、检查等费用已经花去4万余元,“镜片每半年就要换,费用还不低。”这让陈女士夫妇感到有些吃力。
“近视也是病。”陈女士认为,目前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出现不同情况的病症,在眼睛大面积“生病”的当下,她认为,治疗眼睛的费用应进入医保报销。
对于陈女士的建议,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院长、银海眼科医院副院长、致公党中央医卫专委会委员路雪婧也颇有感触。她与赵凌、罗丹等多位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青少年及儿童近视防控工作的建议》中就提到,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防控体系和机制应与时俱进、日趋完善。
▲成都市政协委员路雪婧
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近年来,成都对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工作持续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近视防控机构资质参差,防控质量难以保证;近视防控科普投入不足,形式相对单一。加上学习生活光源超高蓝光,也危害着孩子们的视力。
“近视防控应加大中医适宜技术,比如耳穴贴压、中药雾化等的参与,近年来功能性眼镜(包括OK镜)也有比较明确的近视进展防控作用。”而这些器材因市场价格高昂,且医保无法报销,让许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路雪婧介绍,以OK镜为例,一年半就需要更换,有些进展快的孩子可能更换频率更高,每次费用大约在1万。若低龄近视,比如从8岁近视开始配镜,那么到18岁(可以做屈光手术)时,一个孩子的治疗花费大约在8万元以上。
由于眼镜在传统观念中属于消费产品,没有进入医保,许多来院配镜的家长都曾询问“能不能刷医保”,这让作为眼科医生的她感到非常遗憾。
她认为,现在青少年近视群体大,低龄化明显,想要控制好近视问题,要重视综合防控、多措并举。她认为,近视防控类眼镜已不仅仅是“消费性产品”,更应该看作医疗产品,因此她建议将功能性框架眼镜、OK镜等近视防控类眼镜纳入政府集采,进入医保,让家庭和医保共同承担。
“如能降低30%~50%,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可及性、普及性要好很多,至少保证每个孩子能得到一次这一类的治疗,”这样既能更好地达到近视防控目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负担。
康复病人何去何从?
委员建议:尽快探索适用康复医学的医保支付体系
当人口老龄化遇到加快床位周转、缩短住院天数的大背景,许多病程相对较长、住院时间长的康复病人就有些无所适从。
“综合医院平均住院天数降到7~9天,整个康复科发展就相对受限。”成都市政协委员、顾连医疗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袁帅,在从事康复医疗行业的具体工作中,就曾遇到诸多“受限”问题。
▲成都市政协委员袁帅
他介绍,目前成都已在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以前是按项目付费,看病就像去餐馆点餐,医生开多少治疗项目、多少药,你就付多少钱。”这样会造成看病较贵的问题。
而现在改按病种付费后,“比如得了阑尾炎,且没有并发症,在医保付费上就有一定标准,不允许医生额外‘点餐’,继而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袁帅认为,按病种付费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医保控费模式,“但在康复治疗中就有些行不通。”
袁帅解释,第一,康复并不重在治疗,而是在于病后功能障碍的恢复,“比如无法行走可能是由骨折造成的,也可能因为脑溢血造成的。”若依旧按病种付费,就会面临分不准的情况。
第二,由于康复患者住院病程长,而医保支付费用又相对固定,便导致每一天能够产生的医疗费用就相对更低,“受限于病组分值低、费用少,就容易出现医疗机构相互推诿患者、来回转诊、反复住院、重复检查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他了解到,全国包括深圳、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都专门针对康复医疗有相对独立的医保支付体系,“比如按床位付费,按功能障碍分组付费。”他认为,成都也可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康复医学的医保支付体系。
据袁帅介绍,成都市医保局对康复医疗也很关注,目前从DIP切换到DRGs支付模式改革过程中,也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作为政协委员,他希望积极建言献策,为支付模式改革提供更多的角度和参考。
此外,目前仅三级综合医院或二级以上康复专科医院可申请医保报销,老年病专科医院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阵地,却仍未被纳入报销范畴。因此他建议将老年病专科医院纳入现代康复治疗项目的定点报销机构。
为了康复学科的发展,培养更多康复人才,他呼吁政府应尽快完善康复医院的等级评审标准,“解决康复专科医院有设置标准却无评审标准的问题。”同时,制定全市统一、有利于康复学科发展的医师执业加注、变更政策。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