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王仕彬:计划实施营造林5万亩,推动“碳汇+国家储备林”试点工作

红星新闻 2023-02-23 20:35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深化林长制,加快推进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7%。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接下来将如何建设?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王仕彬表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首要目标任务,按照“一心十廊百园千点万(品)种”生态格局,增绿扩面与修复提质并重、“点线面”相结合,着力培育“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

2023年,计划实施营造林5万亩,高质量推进苗圃、经济林基地、特色景观节点等建设,试点碳汇产品开发,加快推动天府动植物园、凤栖东山等一批重大生态文旅项目建设,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cd3038b87126fa7e248df71e46d588 (1).jpg▲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点线面”结合

营建自然多彩森林

关于“点线面”,王仕彬介绍说,在“点”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提升特色节点景观生态基底,重点对具有游憩价值的地文、水文、人文景观及其周边辐射区域,郊野公园等重要节点,对原有柏木退化纯林进行改造,补植枫香、黄连木等彩叶树种,彩叶、落叶树种栽植比例控制在20%以内。“在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同时,打造林相季相变化的森林景观风貌,为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森林+’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筑牢基础。”

在“线”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依托山脊中心轴、河流水系、骨干道路,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王仕彬介绍,将分别在沱江干流两岸、城市东西轴线、机场高速等两侧1公里范围内有条件区域,选择根系发达、水源涵养力强、有季相景观的树种,实施水系绿化、道路美化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连接碎片化空间,增强森林带状连通性,构建多彩生态廊道。

“在‘面’上,将集中连片推进,以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为载体,充分挖掘城镇、村庄绿化潜力,广泛动员引导镇、村力量实施开展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义务植树行动,推动国土绿化增量提质、美化彩化。”王仕彬说。

落实林长制

实施营造林5万亩

王仕彬表示,接下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深入推行实施林长制,扎实开展林长巡林、林业园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灭火等工作,总结推广龙泉山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经验做法,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夯实“城市绿心”生态本底。

“同时,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实施,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及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等。计划实施营造林5万亩,高质量推进1000亩苗圃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园中园等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王仕彬说。

5f97cbf74abf809a62ba2ea8e92d77 (1).jpg▲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王仕彬介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2022年已完成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龙泉驿区龙泉山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今年将完成青白江、金堂县龙泉山片区本底调查工作,形成的成果将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科学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同时,推进龙泉山樟科主要树种及古树种质资源收集圃建设,龙泉山楠木实生种子园营建,为龙泉山增强生物多样性提供种子资源支撑。”

推动“碳汇+国家储备林”试点工作

加快生态价值转化

碳汇项目,也是2023年的重点工作。

王仕彬介绍说,2022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碳汇+国家储备林”试点单位,编制形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方案》。接下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将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引领,以重大项目工程为支撑,在摸清碳汇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聚焦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扩大林草碳汇消纳渠道,加强林草碳汇能力建设和宣传引导,推动城市森林公园高质量发展。

王仕彬告诉记者,管委会将着力构建城市森林公园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草碳储量数据库和空间分布“一张图”,编制森林碳密度图,摸清林草碳汇资源家底。“摸清家底的同时要探索森林固碳增汇技术,我们将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计量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龄组、不同经营措施下人工柏木林碳储量和碳汇量,总结人工柏木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建人工柏木林碳汇计量模型及参数。”

在开发林草碳汇项目方面,王仕彬表示,将启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运会碳中和项目,动员鼓励城市森林公园内林权所有者捐赠3万亩林业碳汇,助力大运会低碳办赛。

在推进龙泉山碳普惠机制共建共享方面,将加快与“碳惠天府”、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沟通协作,广泛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升级打造绿色消费场景,组织开展绿色消费活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 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