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新之源。尤其在当下,制造业更关乎经济和安全。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竞争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强市建设是重要发力点。成都将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
“瞄准上述发展目标,针对产业细分领域的一些具体‘打法’将推出。”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王凯表示,今年,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将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两业融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建设制造强市。
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两业融合”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增存两端发力、量质双翼齐升。”王凯表示,今年,在量的合理增长上,成都将夯实制造业发展规模支撑,保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工业投资增速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提升工业和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质的有效提升上,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加快培育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招引牵引作用大的项目、打造示范效应好的园区,切实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王凯提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成都将推进电子信息“芯屏端软智网储”全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4%;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成都将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新建智能工厂50家、力争上云企业突破10万户。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成都将做强科技研发、信息技术、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支撑,实施成都现代都市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优先鼓励“5+3”区域发展都市工业,重点建设太平寺现代都市工业谷;广泛推广柔性生产、反向定制等先进生产模式,深入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聚力重点攻坚突破
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
记者了解到,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难点痛点,今年,成都将从产业建圈强链、企业梯度培育、要素供给保障、能源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攻坚突破。
“过去五年,成都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我们将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攻坚突破。”具体来看,成都将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计划和本地配套提升专项行动,培育“四链”融合高能级链主企业30户以上、后备产业链2—3个,重点产品本地化配套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完善新增产业链发展规划、产业图谱、专项政策等编制,构建完善“5+N”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按照“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市场、成渝大协作”理念,协同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产业链、重构供应链。
推动企业梯度培育攻坚突破,今年,成都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的同时,还将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天府新区兴隆湖
“19日下午,我们已经组织来自成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36家企业,统一从成都出发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开启今年成都政企首次组团‘出海’抓订单、拓市场、促招引之行。”王凯表示,今年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还将组建专班,专班专员将下沉一线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增订单、稳生产、拓市场。
此外,在关键要素供给上,成都将保障工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30%,新增工业用地2万亩以上;实施数字经济强基工程,加快布局算力、算法、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基建,新建5G基站1.5万个,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
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上,成都将加快推进蓉耀工程,推动更多电网、变电站及配电站建成投运,将电网安全负荷提升至1725万千瓦;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换)电设施建设,年内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以上,新建充电桩(站)6万余个。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