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报道,2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落实涉企收费优惠政策和整治违规收费情况汇报,要求进一步巩固整治乱收费成果。
国常会提出,要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多措并举提振市场预期,巩固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势头。
会议指出,去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肃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全国共查处相关问题7700多个,涉及金额50多亿元,已全部要求整改。同时,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下调计费服务价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收费,专项整治涉及金额超过2100亿元。
2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以来,党和国家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遏制了乱收费现象的滋长,企业的获得感有所增强,整治成果值得肯定。但不正当收费问题还是不少,下一步要常抓不懈,将遏制乱收费现象坚持到底,不能松劲,要久久为功,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制止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如开发监管平台,扩宽监督渠道,形成一套依靠群众进行监督的机制。
如何抓住“牛鼻子”?
建议对实施乱收费乱罚款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问责
据公开报道,近年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仍时有发生。如2021年12月17日,国办督查室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通报了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根据核查情况,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导下,河北省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
在刘俊海看来,是否存在乱收费等问题,是检验公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是否具有法治理念和意识的试金石。
他解释,做到全民守法,一方面是要向企业和个人普及法律,让他们学会如何依法理性维权;另一方面,全民守法的核心是让少数关键的有公权力人员遵纪守法,以身作则。
刘俊海认为,依法治理违规收费,问责要抓住“牛鼻子”。对于实施乱收费、乱罚款的违法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追究个人的行政责任等法律责任,如果涉及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查费查人一块查”,“一查到底”后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如何治理乱收费?
专家:建议进行相关立法,建设群众监督和反馈平台
刘俊海介绍,涉企违规收费具有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履行或者没有严格履行法定条件和程序;违背企业意愿,强制企业缴纳;不构成法定纳税义务等基本特征。
刘俊海表示,针对企业的违规收费会扼杀市场主体活力,助长“躺平”现象,打击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而建立整治涉企乱收费现象的长效监管机制,关键靠法治。
如何从法治层面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现象?
刘俊海建议,从制度层面来看,可以通过民主科学的立法程序,出台符合国情的禁止乱收费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同时,通过建设法治政府,管住公权力主体的“手”,靠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透明执法治理违规收费乱象,要做到主体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法定、证据充分、程序严谨、信息透明等。此外,要靠公正司法。如果企业遇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寻求司法救济,司法机关应当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旗帜鲜明地遏制不法收费行为。
公开报道显示,在2022年6月份开展的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中,12381、12315这两部热线电话用于接受社会对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而对河北省霸州市违规收费问题的“起底”,也是源于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
竹立家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全整治乱收费现象的长效监管机制,需开发建设监管平台,扩宽监督渠道,形成一套依靠群众进行举报和监督的模式,同时建立好平台的反馈机制。
另外,竹立家认为,规范化程度不高,是收费乱象背后的重要原因。他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收费系统,尽量减少面对面收费。
刘俊海提到,要想实现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必须对违法收费现象采取“零容忍”态度。而竹立家也表示,整治违规收费现象,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满意,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实习生 牛秀敏
编辑 郭宇 责任编辑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