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总量跨过7个千亿级台阶、达2.08万亿元。”对于成都市政协委员、中科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刘刚君来说,这组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在量的增长之外,还体现了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跨越“2万亿”台阶后,成都如何突围?
“应该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2023年,成都要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瞄准这个目标,作为成都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科院成都分院也将在今年展开一系列新动作。
积极推动域内外科创资源落地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聚集高地
“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群成势,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高新科技成果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刘刚君用这句话,来概括过去五年来成都科技创新的成就。这些感受也非常具体: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尽管是一名“新委员”,刘刚君也深刻体会到了成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科技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次出现、重点阐述,本次政协会议还专门开展科技、科协界别专题协商,就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推产业做优做强听取科技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成都市政协委员刘刚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强支撑”。就在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入驻成都科学城揭牌仪式举行。该中心依托位于四川省稻城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建设,将在成都深度开展宇宙线研究。
“参照‘拉索’的‘稻城观测+成都研究’模式,我们也正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在成都设立研究基地,让更多重大科研成果产在四川、产在成都。”他告诉记者,除分院系统内资源向科学城集聚外,中科院成都分院也将积极引进域外的“中科系”相关科创资源向成都聚集,支撑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我们也正加快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建设,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在综合性科学中心的作用。同时还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科技任务,重组一批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刘刚君表示,以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未来,将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形成一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聚集高地。
依托研究所和国科大成都学院
建设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从“国家队”战略优势到“全链条”产业体系,都需要创新人才支撑。目前,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已集聚近3000余名科技人员入驻。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也是成都分院下一步的重点目标。”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除了依托各所的重点研究单元外,我们还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下称:国科大成都学院)的平台作用。”他介绍,国科大成都学院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二级学院,以硕博研究生培养为主,现有研究生2000多名。国科大成都学院在科学城的园区将于今年开始投入投用。中科院成都分院将以国科大成都学院为依托,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为成都建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提供人才支撑,还将集聚和产出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让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在科学城落地转化。
与此同时,在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附近,还集聚了清华、北航等高校“朋友圈”,也有独角兽岛及一批明星科技企业。“国科大成都学院也将成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将和兴隆湖畔的其他知名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关键产业技术难题,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建议加强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跨越2万亿台阶后,成都面临的竞争态势将更趋激烈。在刘刚君看来,成都能否保持城市位势稳步上升,应该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他建议,成都应继续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同时,依托这些平台,前瞻性布局和谋划支持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成都全力推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强烈信号。
在重大平台与产业布局的基础之上,他还建议,成都应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要素集聚、政策支撑、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源源不断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走向成都企业“生产线”。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