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向总书记报告,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呼吁年轻人扎根“三农”

红星新闻 2023-03-06 18:04

↑全国人大代表魏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三农’问题,给予我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语气,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在向红星新闻记者谈及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这一幕,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江苏代表团审议认真,气氛热烈。许昆林、刘庆、单增海、魏巧、张大冬、吴庆文等6位代表分别就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坚定不移向制造业高峰攀登、当好新时代“新农人”、为党育才、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等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插话,同大家展开交流。

作为其中唯一的“80后”女性代表,魏巧向红星新闻透露,总书记非常关心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交流时提到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一个土壤学硕士,一个农学博士

毅然从城市返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江苏是农业大省。这也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关注江苏农业。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镇江,与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进行交流,赞扬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那一幕正是魏巧投身农业的“机缘”。“我爸打电话给我,说我和我爱人都是学农业的知识分子,希望能回来接他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魏巧说。

魏巧和爱人一个是土壤学硕士,一个是农学博士。“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时说的这句话,激发了魏巧回乡务农的斗志。2017年,她和丈夫双双辞去了在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做起了数字化农业的探索。

如今,魏巧创办的“润果农业”年产稻谷1万吨,小麦8000吨,农田管理已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我们探索的大田数字化种植模式,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确保了稳产高产。”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魏巧介绍,现在企业仅精量播种一个环节,就能够做到节约劳动力50%;补肥环节,利用多光谱技术,1台无人机每天规划面积达4000亩。

农业大有可为

呼吁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乡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高于45岁的占比高达73.12%,这73.12%的农业劳动力有92.65%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

“显然,以老龄化、低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的小农经营体系难以支撑农业强国。”魏巧说。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魏巧建议,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

几年来,润果共带动约10960户农户实现增收1229.74万元,魏巧积极发挥合作社的优势,陆续服务了周边5万多亩土地;先后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一万余户农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3000多人。

魏巧的职业选择蕴含着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

“总书记对农业人才的接续与培养也十分关注,今年我的建议内容也与此有关。”魏巧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希望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产业导师针对性辅导、灵活机动精准培训机会、一次性就业补贴,以及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政策,真正让新农人感受到农民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好支撑。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总要呼吁年轻人做国家需要的事。”魏巧感叹,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是她这些年来经营农业的体会,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扎根 “三农”,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出心出力,“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北京报道

责编 官莉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