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在面临外界冲击和压力时,它的经济系统、技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做好充分准备了吗?能否有效应对并且快速恢复,考验着城市的韧性。
3月6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办的“Re:Think2022智慧城市与韧性未来”在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成功举行。
会议汇聚了来自各联合国机构和使领馆、国内外政策制定者、城市设计者和管理者、知名学者、社创组织以及企业界的代表,一同重新思考城市规划与治理的创新路径,探索世界各国的城市如何加强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与跨界交流,更好地应对由气候变化、经济衰退和自然灾害、能源短缺、公共卫生危机等复杂的风险与不可预测的挑战,共创更包容、更智慧、更宜居、更有韧性的未来城市。
不建“拦水坝”
建设生命线工程体系
“韧性城市要建设生命线工程体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传统的城市安全和防灾思维企图造一个巨大的“拦水坝”,把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不确定性都拒之城外,这种把灾害挡在外面,企图用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的模式,实际上正在成为脆弱性的源头。
“所谓韧性,就是要分布式建设城市生命线,化整为零。”仇保兴举例说,将城市从中心控制进行分组团、分布式改造,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成几十个组团,每个组团里有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养老中心、食品供应、能源、污水处理等相对独立的设施,一旦某一个组团受到灾害,其他的组团可以保持完整,还能支援受灾害的组团。同时,每个组团还要进一步建设微循环设施,例如组团产生厨余垃圾能就地转化为肥料补充给附近绿地,这样减少长途运输也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模式,将韧性、低碳和智慧结合。
“城市韧性最关键的细胞就是社区,我们要对每一个社区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加以不断改善,使这些脆弱性都能够填平补齐,这至关重要,而且又是低成本的。”仇保兴表示,中国正在涌现的超大城市,恰恰需要建设职住平衡的卫星城、副中心、多中心组团,让这些微中心保持相对独立运行,在遇到灾害时城市就将更安全。
对于城市经济系统的韧性建设,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原参事刘燕华给出了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韧性未来的建议。
“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巨人’,必须打造平台。”刘燕华认为,工业革命时代产业链是单向连接的,数字化时代产业链是各个要素全方位结合、形成互动,这就是平台的逻辑。他举例说,德国工业4.0瞄准未来的产业,以前沿的九大技术方向打造九大平台,每一个平台吸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人员、产业以及市场营销到平台聚集,由政府提供条件和支持。平台建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中国城市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的韧性未来,也需要借鉴这样的平台思维。“城市平台建设,要注重拉通产业链,形成聚集效应,由政府协调购买创新服务,而不是政府全面包办代替。这样的平台是可以发掘内生动力的,从平台中开拓更大的空间。”
从挑战中寻找机遇
尽管全球城市面临着各类风险挑战,但韧性城市的建设路上依然有着新的机遇。
“未来的世界经济进入碳中和时代以后,从能源的资源依赖逐步走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减碳本身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减碳确实是压力,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但确实是未来千载难逢的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把压力与动力协调好,对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贺克斌举例说,减碳会对经济的新驱动力有非常大的拉动,最典型的就是能源系统的改变。例如,现有的电力系统是典型的电网,以需定供;但是未来的新能源体系,供是不可控的,可预测不可调,所以将来是以供调需。以供调需,是市场化地通过精确风光资源发电处理的预测,通过电价来调节需求端,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在推进虚拟电厂建设。
贺克斌同时提到,国内的碳市场刚刚起步、还不健全,目前中国碳市场的价格约60元/吨,但是中国已经实现碳有价卖出。和国际市场相比,欧洲已涨至100欧元/吨,未来中国将经历从碳有价到碳涨价的过程,会撬动大量低碳新技术有序进入市场,拉动新经济。
“城市孕育着我们应对二十一世纪发展挑战所需的创新、前瞻性政策和解决方案,并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注入新的活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从全球城市的创新案例中看到路径。
“对于城市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具备系统性思维和构架的解决方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表示,既要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又要提升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及复杂环境时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成都高新区将打造
全国首个碳中和服务业枢纽
会议期间还发布了由SPARK Lab主导的两份研究报告,分别是《成都高新区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与《成都高新区碳中和服务业枢纽策略研究》,分别探讨了成都高新区低碳转型路径与策略选择以及全国首个打造碳中和服务业枢纽的前景。
《成都高新区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与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碳阻迹联合开展,报告聚焦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基于排放因子法,结合行业研究和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对主导产业低碳转型中面临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了产业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并针对不同主体转型潜在需求提出具体建议,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提供借鉴。
在转型重点方面,研究指出,新型显示领域节能降碳是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绿色发展的重点,生物产业生态圈应注重天然气高效使用,并提升产业附加值,新经济产业生态圈节能降耗应聚焦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计算等环节。
《成都高新区碳中和服务业枢纽策略研究》提出,通过6-8年的努力,成都高新区碳综合服务业枢纽的功能全面显现。成都高新区将优先搭建碳数据、加速气候投融资业务的发展、支持碳咨询、探索碳法务、大力推进碳市场的教育,还将推动制定进一步支持碳中和服务业业态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标准体系,开展试点示范,密切国际合作。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