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烘焙师”扎根一线24年,在熔炉中掌控材料的“美味”秘诀

红星新闻 2023-05-08 12:42

工匠名片:张平,男,1979年出生。四川温江人,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热处理工,特级技师。工作24年来,先后改进和设计各类工装夹具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10多项,现已编制成册,并在生产一线全面推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工匠语录:只有把自己的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才会去热爱去坚持。

微信图片_20230508113508.png

今年以来,成都建圈强链动能澎湃,跑出了“加速度”,更加激发了在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工作的张平。作为在一线奋斗了24年的老员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平更加信心十足。      

毕业至今,他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长期扎根在生产一线,充当金属“烘焙师”,在熔炉中掌控材料的“美味”秘诀。

车间新人 “熔炉”燃起梦想火苗

热处理车间内,工人们穿着厚厚的劳保用品,用铁锹或铁钳将一个个烧得通红的零件放入油槽之中,脸庞上倒映的火光忽明忽灭,一颗颗汗珠顺流而下。“这就是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张平回忆起第一次去车间的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

1998年,张平刚从四川航天工业学校毕业,当时的热处理车间引进了先进的真空热处理设备,急需大批青年人才。于是,张平在引荐下顺利进入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热处理“新人”。

“在热处理全靠手工操作的年代,产品质量看的是手上功夫,工具使用不熟练,零件一落地、淬火延迟几秒钟……产品的组织、性能就有可能存在差异。”刚进入车间的张平并不适应,天天面对热处理炉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辐射,脸常常被烤得通红刺痛、手被烫出多个水泡,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已,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

为了尽快干好热处理,张平跟着师傅不断地学习热处理设备的操作,材料的分类,以及淬火工具的使用。渐渐地,他掌握了科学的站位与操作技巧,告别了手忙脚乱的学徒时光。

“师傅是领路人,但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取决于自己。”时年30岁的他,已经成长为工厂最年轻的技师,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不断进取 掌握“烘焙”秘诀

就在张平以为凭着自己目前的技术和满腔热血,就可以顺利干到退休时,一盆冷水泼来。2010年,由他生产的一批零件出现了质量问题,而他却束手无策,找不出问题的缘由。那一刻,张平才明白,“光有手上的技能,没有理论知识武装的头脑,始终无法分析并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从那以后,张平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业余时间还学习钻研热处理理论知识。“每到晚上,家里书房总是亮着两盏灯,一盏灯下是我读小学的女儿,一盏灯下是知耻而后‘学’的我。”张平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平连续两年在七院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蝉联比赛第一名。    

凭借着日渐成熟的操作技术,张平也被选中代表七院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热处理工组的比赛。当比赛进行到实际操作第三个项目时,由于操作中出现失误,零件没有绑扎好,在出炉淬火时零件呈倾斜状态入水,导致零件出水后变形。张平的心一瞬间坠落谷底,手脚也变得冰凉,但来不及后悔,他瞬间调整好状态,在接下来15分钟内校直零件,稳定发挥,最终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那次比赛让我记忆深刻,也知道自己永远都还有未能到达的高峰,就像热处理工艺中淬火、回火、正火、退火,在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才能生产出质量最好的零件。”凭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不懈坚持,张平先后获得了“四川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能大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未来可期 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谈起行业未来的发展,张平表示,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工艺日新月异,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更新现有的技术,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成都市为全面贯彻国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出台“成都工匠”礼遇十条。“这次被评为‘成都工匠’,真切感觉到国家越来越重视一线的技能人才,各方面优待政策让我们愿意安心扎根在一线,施展自己的抱负。”张平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所能,传承工匠精神,勇攀高峰。  

静心,躬行,善思,总结。“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才会去热爱去坚持,未来还有更高的目标去实现。”作为一名在一线奋斗24年的老员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张平用实际行动诠释“螺丝钉”精神。

来源:成都市总工会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