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起,成都日报推出☞《成都“新”澎湃——科创城市观察》专题报道,在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从不同维度解读、观察成都之于全国科技创新集群城市中间,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5月起,科创专班调研组深入走进多个成都创新型企业,推出《蓉创大调研》系列报道。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析毫剖厘,鞭辟入里,探究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次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施小琳围绕“统筹推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增强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这个专题,前往部分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实地调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校院地企协同创新等工作。她指出,成都将围绕企业所需所盼所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提升发展能级。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让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
科技创新,乃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创新环境日益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创新主导的内生动力、能力和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主体,企业已然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新的责任使命。强化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473家增长至11463家,实现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速35.9%。成都高企不仅数量增长迅猛,规模能级也在持续提升,收入超亿元的高企约1300家。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也将给成都科技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成都科技企业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如何与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企业自身又该如何激发创新能力,克服科技与产业“两张皮”,进一步使科技成果转化得有力有效?
……
5月起,科创专班调研组深入走进多个成都创新型企业,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析毫剖厘,鞭辟入里,探究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遇,不断汇聚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激荡创新之心。
进企业,到现场,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思考去采访。此次蓉创大调研,我们选取了15家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企业,他们是纵横股份、成都先导、欧林生物、秦川物联、极米科技、光明光电、好医生药业、国光电气、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天微电子、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见山科技、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等。
我们倾听更多声音,记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与城市对于创新成果的“双向奔赴”,从厚植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机制等各个方面出发,展现培育创新沃土的共同努力。
第二阶段,我们还将持续推出在蓉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在蓉科学家等调研系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