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孩子们从“胖”到“壮”,成长为“完整的人”

红星新闻 2023-06-01 16:37

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一首好歌好诗,一部好书,一场奇妙的演出,一次鲜活的试验……都将化为厚重的养分,滋养着青少年的身心——而这,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要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孩子们正在进行篮球锻炼。图据ICphoto

就在“六一”这天,一则视频被广为传播:在某校集体演唱中,一位可爱的“小胖墩”以非常开心的面部表情和生动的肢体语言,成为全场“最靓的仔”。这条视频在把人逗乐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提升工程在扎实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小学校园,“小胖墩”“小眼镜”还屡见不鲜。造成这种情形,既有家长在培养观念上存在误区的因素,也有个别学校依然存在占用体育课时现象的因素,还有孩子们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参与度不够的因素。

相比吃得胖胖的,我们更需要让孩子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可能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想吃、能吃就是好事,就要全力满足,结果丢弃了膳食科学,忽视了运动健身,生生把一些孩子“喂”成小胖子。教育部于2021年出台的新规明确,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但现实中,打擦边球、变相占用的情况,还没有根绝;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时间较长,忽视了对自我的体育锻炼要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培养有为一代,必须全面发展,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发力,让孩子们摆脱“短腿项目”,成长为综合素养突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高健康素质与长身体,是今后学习工作的基础,必须抓住青少年这一黄金期。

尽管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宏大命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现实情境提醒我们,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为此,着实需要多方施策,共同消解误区、难题。

有关部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质创造条件。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这是一部体育史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学校要重视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把体育老师配齐配好,把“每天必有一节体育课”的要求落实好,把每一次体育锻炼的内容细化和深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适合自身条件、呼应自身兴趣的锻炼渠道,做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体质提升。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六成受访者称孩子不喜欢校内体育,主要是课程内容枯燥、无聊等原因。可见,校园体育活动要更加贴近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打破单一化、简单化窠臼,才能吸引孩子们参与。

此外,家庭要不断更新教育和体育锻炼认知,不断吸收科学新知,和孩子一道接受体育锻炼的“挑战”,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调动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在社会层面,可以广泛开展亲子型公益体育活动,借助短视频平台大力传播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知识,多维度多渠道培养孩子的参与兴趣和能力。

着眼未来,全社会需要持续努力,不仅要让孩子从胖起来到壮起来,也要让孩子从壮起来到快乐起来,成为一个多元发展的“完整的人”。5月底,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力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出要求。这与神舟十六号“飞天”引发的科学热形成共鸣。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一首好歌好诗,一部好书,一场奇妙的演出,一次鲜活的试验……都将化为厚重的养分,滋养着青少年的身心——而这,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此刻,美妙音符在为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跳跃着,孩子们展开的笑容,是全社会接续奋斗的莫大动力。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