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芭比》上映之前,关于这部电影的各种“周边”新闻已经断断续续出现了很久——在微博上,在微信朋圈里,粉红色铺天盖地。
这部片子从拍摄阶段开始,就成了一个非常适合社交媒体的话题:美貌如真人芭比的女主角玛格特·罗比,入围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两个好莱坞大牌明星,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踩着轮滑,像在扮演过家家。
认真的吗?一部关于洋娃娃的真人电影?放到大银幕上,讲什么故事才能填满两小时?“高司令”怎么能容忍自己被打扮成这样?
要知道,该片导演兼联合编剧格蕾塔·葛韦格,曾经拍过《小妇人》和《伯德小姐》等在女性问题上颇有深度的作品。人们相信她不会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口碑和坚持。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她也的确做到了:《芭比》成为《阿凡达:水之道》以来上映首周末票房最高的电影。《水之道》的首映票房为1.34亿美元,而本周末结束后,《芭比》在美国的票房收入突破了2亿美元。在豆瓣上,它的评分也达到8.7分,成为迄今为止今年暑期档的最高分影片。
同时,这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有报道说,在韩国,女性观众对它的评分位9.68,而男性则只有6.17,女评分差距巨大。
那么,《芭比》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无脑”的漂亮娃娃忽然觉醒
在这部片子里,芭比娃娃们拥有自己的世界,独立于真实世界之外,但可以通过种种繁琐的交通方式抵达那里。
在这个名为芭比乐园的世界里,一切都极其精致美丽,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塑料”:早晨在亮闪闪的粉红色被子里醒来,睁开眼第一刻就像迪斯尼公主一样快乐歌唱;洗澡的时候,喷头下不会真的出现水;吃早餐时,只需举杯做出喝的样子;下楼乘车时,也不用真的走路——因为女孩们会直接把娃娃拿起来放进车里。
甚至,每个芭比住的屋子都没有外墙,因为这样娃娃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被一览无遗。
芭比的男朋友肯,永远在海滩上等着她;每天晚上,在玛格特·罗比饰演的“经典芭比”的豪宅里,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派对,然后是“女孩之夜”,男友不能留宿,只能回自己家去——哦,肯好像没有自己的家,他只是芭比的附属品,就像裙子和包一样。
也许他还是得回到海滩上去。
不过,种种“塑料感”的营造,都不如直面那个有关娃娃的终极真相来得刺激——尽管如此性感美丽,芭比留宿男友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或者说它们),没有性器官。
导演甚至特意突出了这一点:舞会结束后,肯深情款款地表示,自己应该留下来过夜。
“为什么?”芭比问道。
“因为我们是恋人啊。”
“那晚上干嘛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第二天,每一天,芭比过着同样的生活:闪闪发亮的早晨,阳光灿烂的海滩,夜晚盛大的派对。这种生活没有目的,也不需要目的,完美极了。
直到这个完美的粉红世界,有一天忽然出现了裂缝:牛奶盒里倒出了真正的并且已过期的牛奶;芭比从楼上摔了下来,她永远踩着高跟鞋的脚站在了地面上且站不稳;她的大腿上出现了橘皮纹……
裂缝出现的前一天晚上,芭比的脑海里冒出了关于死亡的念头。当一个念头、一种怀疑出现之后,你就再也无法假装自己从未意识到,正如女性对自己真实境遇的认知。
是时候去人类的世界寻找答案了。
芭比的困境和“隐藏得更好”的现实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芭比娃娃,早就遭到过女性主义的批判。正如玛格特·罗比扮演的芭比在电影里遭遇的迎面痛斥一样,这些美丽修长、丰臀细腰的女性形象,和同样被批判过的维秘超模一样,都被认为是加剧了女性的身材焦虑,只为迎合男性的审美。
尽管这个完美的人偶最初其实来自于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祝福。
在有关芭比娃娃的诞生故事里,身为玩具商和母亲的露丝·汉德勒注意到,不像男孩可以在玩玩具时带入自己是宇航员、消防员、外科医生,女孩的玩具似乎永远局限于秀兰·邓波尔似的婴儿娃娃,只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母亲。因此她想要做与众不同的女孩玩具,一个可以代表女性梦想与希望的“偶像”。
于是就有了外表无懈可击的“芭比”,
以及这个粉红色的“芭比乐园”——
在这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女儿国”里,女性是完全、彻底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个社会的所有角色都由女性扮演——律师、法官、医生、科学家、宇航员乃至总统。男性,则可有可无,不过是“连住在哪儿也无人在意的肯”。
只是,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这个看起来对女性而言无比美好的世界,其实不过一种“塑料”的假象。
于是,到了真实世界中的芭比,在发现竟然是男性主导着这个社会之后,三观震碎,花容失色。而肯这个“附属品男友”,自然是惊喜万分,备受鼓舞。
影片中最一针见血的一段讽刺也发生在此时。当“意识觉醒”的肯想要在现实世界寻找一份工作——
肯:给我一份工作
人:为什么?
肯:因为我是男的
人:(为难)但现在这是个劣势了。
肯:那你们没有很好地贯彻父权制。
人:好吧(小声)其实我们把它隐藏得更好了
男主的这一造型被视为致敬史泰龙
荒谬搞笑的背后,是无可争辩的现实。在这个“隐藏得更好”的父权社会里,女性即使可以做所有的工作,包括那些从曾经被认为只能是男人能做的工作,但就像“完美的芭比”一样,她们面临的问题从未减少,甚至更多了:
女性要瘦,但不能太瘦,要说“健康”;要好看,但不能太好看,因为会威胁到其他女性而危及自己的姐妹角色;要工作努力,又要兼顾家庭,要有领导力,但不能太咄咄逼人……
这段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台词,道出了身为一个“芭比”/女性的真实困境。
“她是芭比,而他只是肯”
《时代》周刊指出:所有接受采访的《芭比》演员,都将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和她联合约翰·鲍姆巴赫创作的犀利剧本,作为他们加入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
影片甜腻炫彩粉红色的外壳下,确实充满了对现实,尤其是父权的辛辣讽刺与嘲弄。也因此,这部电影普遍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影片。
但真正看完全片就会知道,这又绝不只是一部拍给女性看,或者说讨好女性的“大女主爽片”。事实上,无论是no one cares about Ken的“芭比乐园”,还是当发现男的在现实世界中原来可以这么爽后一度建立的“肯的王国”,其实都不过是一体两面而已,区别只在于哪个性别占主导而已。就像那句宣传语——It's not "Barbie and Ken"; It's just Ken,“她是芭比,而他只是肯”——也绝不是什么大女子主义宣言,而是说肯也应该找到并认识自己,他不是“芭比和肯”中的附庸,而是“just Ken”,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存在。
回到影片的开头一幕:小女孩们坐在一片黄土色的辽阔荒野中,穿着条纹泳装的芭比如天神般降临,女孩们纷纷敲碎旧玩偶的动作,与《2001:太空漫游》中类人猿们击打骨头的动作如出一辙。
这一刻已经清楚地表明:《芭比》不是一部爆米花片,它自有其深刻性。
从芭比乐园到真实世界,最终回归芭比乐园的探索过程,就好像太空漫游中的从地球到月球,再从“beyond”回归地球。当影片结尾,脱掉高跟鞋出现在芭比之母面前的芭比,完成的是一个真正的“人”的回归。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样一部粉红色的电影出现在今年这个被戏谑为“消失的她”的暑假档(指目前暑期档的影片基本都由男性从业者主导),显得格外可贵,也因此有了特别值得讨论的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