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还是苍蝇馆子
文/洁尘
僻街背巷的家常小馆,在成都话里叫做“苍蝇馆子”。有一年夏天,女友任副主编的一家城市休闲杂志做成都苍蝇馆子的专题。她选了她认为最美味的一家,喊上几个女友去免费吃。说是免费,其实也要干活,我们得出镜,让他们杂志拍一张大吃大喝不亦乐乎的照片。这家馆子是卖小龙虾的,那天恰好酷热,为了拍照效果,我们必须待在露天院子里。大太阳下晒得满脸是汗,也没法擦,双手全是油汁。后来看拍出来的照片,真不好看,额发全被汗水打湿了,也没法掠开,就粘在额头上了。不过,这样的照片也很有效果:成都人就是这样,只要是好吃的,就奋不顾身地一头扎进去。
苍蝇馆子是成都的市井烟火(资料图片)
但凡成都人或者在成都住上一阵子的人都知道,美食尽在苍蝇馆子。那家杂志让我给苍蝇馆子这个主题写几句话,我写的是:“美味、实惠、放松、舒坦,成都人是如此地宠爱苍蝇馆子,究其根底,因为苍蝇馆子是成都美食文化与平民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十分融洽,十分滋润,因而十分享受。”
“苍蝇馆子”需打堆经营,互相借人气,然后造出气候传出名声。成都这样的小街小巷很多,“苍蝇馆子”林立,一家一家地挨着吃,可以吃上一个月不重样。
比如,青石桥烟袋巷那一带的粉。酸辣粉和火锅粉,之美味之独特,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
比如,牛王庙的面。我看到有人说,牛王庙的面家们现在四散在成都各处,都打出“正宗牛王庙”的字号。此话不假,我住在离城东牛王庙相距遥远的城南华阳,我家附近那家很受欢迎的面店的招牌上也举的是“牛王庙”的旗帜。
在成都街边吃面 图据IC
再比如半边桥的老妈蹄花。还比如,桓候巷的麻辣烫,三倒拐的烧菜和蒸蛋,小关庙的羊肉……
成都有一趟公交线路,叫做154路,人称成都苍蝇馆子公交线,一路带你逛吃。154路一共有18站,华兴街是起点站,然后一路朝北开,终点站是火车北站附近的荷花池。
先从华兴街的“盘飧市”说起。在成都,不能按照正确的发音读成“盘sun市”,要按成都人的习惯误读,读成“盘can市”。
盘飧市(资料图片)
盘飧市地处成都市中心商业场背后的华兴街,始建于1925年,差不多算是百年老店了。店名取自杜甫《客至》诗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飧,晚饭,泛指熟食。这家店主营腌卤,到现在为止,每天的腌卤外卖窗口都排着长队。除了腌卤,盘飧市还是一家目前成都少有的传统川菜馆,相比于近年来风行的新派川菜,要品尝传统川菜的滋味,盘飧市是不多的选择之一。一般到这里来的多为怀旧的老成都,或自我满足一番,或宴请外地友人。老店自有老店的风范,但同时也有老店的傲慢,环境比较嘈杂,服务也是国营企业的特色,但味道的确值得称道,老旧醇厚。
2011年的华兴街(资料图片)
就在华兴街这一站,人就半天上不了车,先是“雨田饭店”,人均25元左右的价位,招牌菜是红烧肉、荷叶烧排骨、水煮肉片、臊子蒸蛋和番茄排骨汤,这家小饭店的泡菜也是一绝。再就是“自力面店”,人均10元,杂酱面、排骨面、牛肉面,老三样滋味醇厚,浇头香嫩。成都小面馆遍布背街小巷,一般来说都相当好吃,要从中脱颖而出,不亚于金榜题名。成都小面馆中的明星,牛王庙的怪味面是一家,肖家河的家常面是一家,华兴街的这家自力面馆也算知名面家了。
再就是非常著名的“华兴煎蛋面”了。在成都夜猫子人群中,华兴煎蛋面就是月黑风高蛇鬼出没之夜的最终归宿,它在全城几个方位都有连锁店,24小时营业,招牌就是煎蛋面,奶汤、细面,蛋味香浓,再吃上几根卤鸭脚板卤鸡翅膀,众人皆睡我还在外面混,本来多少有点凄惶的心情,这一顿吃下去就安了魂,然后捧腹拖步回家蒙头大睡。有一年,几个北京来的朋友坐夜航班到了成都,投宿城南玉林小区的酒店,打电话问我到哪里果腹,我说,那就华兴煎蛋面吧。事后他们反馈,吃得太舒服了,对成都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切。我一直认为,华兴煎蛋面就是成都的“深夜食堂”,要是问问各家店的掌柜,估计肚子里也装满了悲欢离合的深夜故事。
成都的苍蝇馆子,好吃不贵(资料图片)
除了上述几家名店,华兴街的美味吃食那叫一个数不胜数。如果终于从华兴街出发,上了154路,后面精彩的美食站点还多了去了:双栅子街站的“冒牌火锅菜”、桂王桥南站的“三姐鸡片”“三倒拐烧菜馆”、福德街站的“张孃烤肉”“三哥田螺”、曹家巷站的“王记特色锅盔”、张家巷站的“实惠啤酒鸭”、红花南路站的“鲜老头猪肝面”……一趟154路,如果一路吃下去,每一家都不落下的话,这一趟公交就坐得那叫一个反复和漫长哦,怎么都得一个星期才行吧。关键在于,这一路的吃全是苍蝇馆子,物美价廉。成都人都知道,很多藏龙卧虎的美食就在苍蝇馆子里。
说成都的吃,就得说成都的局。在成都,没事的时候把老友们问个一圈,问大家是不是没事?一般来说,十个人里面总有六、七个没事的。没事就好,没事就聚呗,找个地方,下午喝茶,然后接着晚饭,中途不转台。原来我们聚会一般是要转一次台的,喝茶是个地方,吃饭是另外一个地方。但这两年,成都交通早晚高峰期也开始堵得让人发毛。于是,找个不需要中途转台的地方,喝茶吃饭一并打包了,这是每次聚会的关键所在。
没事就好,没事就聚聚(资料图片)
成都跟其他城市不太一样,朋友之间,有事各忙各的事,没事才凑在一块儿;而所谓聚会,基本上就没有纯粹的饭局,都是茶局和饭局连同夜局拉通了的。也就是说,一般都在下午两三点钟出门,一直到晚上十点或十一点回家。我们这拨老朋友都已人到中年,现在一般茶局饭局之后就不转夜局了,早些年,从饭桌起来,还要奔一个熟悉的酒吧玩到深夜里去。那个时候真是能玩。
局的重点,除了人之外,关键就是吃了。跟请人吃饭得找一个比较熟悉的、菜品质量有把握的馆子不一样,这种局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发现一个新鲜的、性价比划得来的新去处,至于说菜品的味道,不是成都人自夸,美食之都嘛,但凡是个馆子,味道一般都差不了,且越是小馆子,味道越是精到有味。
寻味,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资料图片)
我一直觉得成都人的一个聪明之处,是不会把一个合口味的餐馆吃到厌倦的地步,他们对待喜爱的对象能保持一定的距离,接触之后就闪开,过段时间再去接触,于是总是能保持新鲜的好感。成都的好餐馆多如牛毛,跟这种普遍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它们迎合了人们广泛挑选的要求以及对厌倦的刻意规避。
我跟我的朋友们这么多年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就这样窜来窜去东吃西吃,最后留在我记忆里的,真不是菜,真就是人。所以说,吃什么不重要,跟什么人在一块儿吃才重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每一顿饭都是美食记忆。
洁尘
作家,现居成都。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碎舞》《华丽转身》《提笔就老》《小道可观》《焦糖》《一入再入之红》《深过最深之水》,长篇小说《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等三十余部作品集。
责任编辑 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