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来自“甲骨四堂”罗振玉之珍藏丨走近“汉字中国”特展⑰

红星新闻 2023-09-01 17:55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记录、传承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在其使用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是经过历史洗礼、岁月积淀的华夏民族之魂。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以来,众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悉数亮相,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些文物,感受汉字的历史与魅力。

webwxgetmsgimg.jpg

此次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几片甲骨,看上去貌不惊人,其实有着颇为传奇的身世——它们是旅顺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来自“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的珍藏。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和敦煌学家。

罗振玉.jpg

罗振玉

“甲骨四堂”指的是中国近代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和郭沫若(字鼎堂)。因为这四位学者的字或号里都有个“堂”字,后人便称他们为“甲骨四堂”。

罗振玉当之无愧为这“四堂”之首,在殷商甲骨的保藏和出版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前后搜集甲骨约三万余片,并几经探访,查明甲骨卜辞出土于安阳小屯,根据文献确定了小屯为盘庚殷的地点,从而确定了甲骨为殷商王朝遗物。

shufa.jpeg

罗振玉写的甲骨文书法

1928年,罗振玉从天津迁往旅顺,也将自己的大量收藏一并带来。他在旅顺生活了12年直到去世,因为这层关系,许多收藏也因此而进入旅顺博物馆,成为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lvshun.jpeg

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现有文物藏品6万余件,还有几十万件文物资料,其中以罗振玉旧藏中国历代艺术精品为主要特色,其中包括2200多片甲骨,内容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方国地理、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制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此次来到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这几片甲骨都属于商朝时期,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关于狩猎的的甲骨卜辞中,刻有“马”和“麋”两个象形字,因此推断其大意为:商王外出打猎,捕获野马和麋鹿。

273823618.jpg

左为狩猎卜辞甲骨,右为征伐卜辞甲骨

一同展出的还有关于征伐和天气的占卜甲骨,从残缺的征伐卜辞上推断出的大意是:商王欲征伐方国,占卜此行是否顺利,是否会受到祖先神明的保佑;天气卜辞的大意则为:商王占卜,在甲子日举行祭祀,会不会下雨?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