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书单|8月,我们发现了这些好书

红星新闻 2023-09-02 20:21

  //  

在刚刚过去的8月,各大出版单位推出了一系列新书。


红星文化融媒体中心的编辑们经过讨论和投票,形成了这份“8月编辑书单”。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喜好,该书单仅代表编辑们的阅读偏好,但也希望将我们发现的好书分享给读者,以飨阅读之美。 

1、《梁启超:亡命(1898—1903)》

1.jpeg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单读

许知远“梁启超五卷本”第二卷,讲述走向世界的梁启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却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梁启超以日本横滨为基地,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促发了中文世界新知识与新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影响巨大且深远;同时他游历夏威夷、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呼应海外华人广泛觉醒的政治意识,建立保皇会(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的全球网络。

本书以大量细节还原历史场景,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维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并以梁启超为中心,牵引出严复等维新同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及李鸿章、大隈重信、西奥多·罗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温哥华的叶恩、新加坡的邱菽园、悉尼的梅光达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他们的热情与挣扎,敷演出一部19、20世纪之交的全球风云画卷。

2、《经纬华夏》

2.jpeg

作者:[美]许倬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化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

作者许倬云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和方向的中国。

3、《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上下册)》

3.jpeg

作者:吴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新民说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赵顼接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内因三冗问题而财政困顿,外有辽国、西夏等势力虎视眈眈。该如何处理危机?司马光、张方平等保守派主张循旧路,节流到底。唯王安石,从开源的角度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大纲,深深吸引了天子。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围绕富国、利民、强兵,逐一推出变法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生等诸多领域,尤以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最具颠覆性,体现了近代才出现的国家经营思想。但变法损害权贵利益,挑战传统观念,引发满朝攻讦。

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利民还是害民?抑或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引发的争议至今不断。书中对这些变法举措的出台、推行、争议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细腻还原了保守派与变法派间火药味十足的攻防战,生动展现了北宋治国精英的群体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积极进取,也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 

4、《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

4.jpeg

作者:袁灿兴

出版社:岳麓书社

东汉至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瘟疫频发期,此一时期,死亡笼罩大地,士人凋伤,人人悚惧,恐慌和绝望弥漫,疫病不但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健康和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与国运兴衰。

本书即以此一时期频发的瘟疫为视角,重新审视东汉至魏晋这一“幽暗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战争进程和社会风貌。以多维、立体、宽广的视野,细致书写瘟疫对政治、战争、社会、文学、医学、魏晋玄学、宗教乃至群体心理造成的深刻影响,深层次探讨瘟疫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

5、《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

5.jpeg

作者:杜永卫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6、《从莫卧儿帝国到英属印度》

6.jpeg

作者:[日] 佐藤正哲;译者:方少伟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品方:后浪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史料及精彩的叙述,展现了印度历史的动态画卷。

第一部分深入探索了莫卧儿帝国由崛起、全盛走向衰落的历程。读者将见证这一伟大帝国曾经的繁荣与成就,感受其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目睹帝国如何因为内部冲突与外部压力而在权力交替中一步步走向瓦解。

以此为转折点,第二部分讲述了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读者将了解到英属时期印度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第三部分则重点关注南印度的历史,介绍了该地区自朱罗时代下延到19世纪中叶的变迁,这与传统的以德里为中心的北印度历史视角形成了鲜明对比。 

7、《地图里的人类史》

7.jpeg

作者:温骏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磨铁图书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意识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是如何在人的脑海中产生的?

为什么中国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北方负责政治统筹,而南方负责发展经济?并且南方不仅没有独立,反而愿意在经济上补贴北方?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维持这一认知,并且发展出如此体量?

地图上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

8、《横断浪途》

8.jpeg

作者:七堇年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作家七堇年用3年时间,穿越横断山脉30000里,从华西雨屏以东,到横断山脉以西,深入中国最长最神秘的南北向山系,触摸地质、风景、文化、观念的断层,探寻生活和命运的本质。

在迷雾中攀登贡嘎,在岷山参与野外巡护,在王朗的雨夜里露营,她第一次如此接近探险家的梦想。看见细雪里的牧羊人,茫茫荒原中自在跃动的藏原羚,看见天高地厚,看见一无所有。她穿梭在神秘的族群、永恒的信仰与古老的生活之间,撞见物种与命运的多样,也写下自己的内在风景。

风景与人生映照。在群山中行走,寻找的也是另一种版本的活法。一座座山峰,亦即一次次跨越自己。板块挤压,岁月隆起,褶皱也就是生命的往复周旋。

9、《幻象》

9.jpeg

作者:[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译者:符夏怡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经典首度引进,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

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以如此负面的方式描述现实世界:“虚构”显得如此真实自然,以至于现实本身要被称作“非虚构”。

早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到来之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便敏锐地把握了大众文化转型的方方面面:新闻业不再忠实报道,转而炒作热点;媒体迎合公众,量产朝生暮死的娱乐明星;观光景点专为游客定制,却又显得千篇一律;营销广告亦真亦假,铺天盖地;文学改编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布尔斯廷回顾了公共意识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的全过程,准确剖析了大众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便在出版半个世纪后,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如此成功地塑造大众媒体时代文化转型的观念。

10、《我们,被淹没的》

10.jpeg

作者:[丹]卡斯滕·延森;译者:陈磊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品方:后浪

丹麦南部的海港小镇马斯塔尔,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男人们成为水手后,会去往世界的很多港口,许多人都九死一生,最后葬身海底;女人们则会留在陆上生活,日夜担惊受怕,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里有小镇的平凡生活和孩童的闹剧,也有海上的历险和摧毁人类灵魂的战争。

小说带领读者见证了三代人的生活,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百年的时间;也驶过了广阔的世界:从纽芬兰的贫瘠岩石,到萨摩亚的茂盛种植园,从塔斯马尼亚最蹩脚的酒吧,到俄罗斯北部的冰冻海岸……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一部家族传奇,也是一曲献给逝去时代的挽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命运的荒谬与残酷,人类的暴力与爱、激情与脆弱的永恒画卷。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乔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