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在成都开幕。此次大会以“农业强国 科技驱动”为主题,聚焦粮食安全与农机装备、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绿色农业与食品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等领域,围绕科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先进经验与模式等研讨交流、分享经验、共谋思路。
▲活动现场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在致辞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在放权赋权、收益分配、人员兼职、税收优惠等方面持续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各级农业部门和科教机构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从公益性和市场化两个方面,建机制、拓渠道,多途径加强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场,有超过24个重大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和战略合作签约,累计签约金额超20亿元。同时,大会现场评选出100项重大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发布和展示。
▲活动现场
其中超强筋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44”,2022年实打亩产达808.6公斤,再次刷新我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绿色高产优质新品种玉米“中玉303”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高密组统一区域试验(5000株/亩),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中畜长白半番鸭”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年出栏量超过2000万只,在国内肥肝市场的占比迅速提高到40%左右,打破了半番鸭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些技术很大一部分都会在成都市进行落地转化,这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有很大帮助。”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张德权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未来在技术落地方面,包括在生产方式上会有新的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例如植物工厂、细胞工厂,不利用土地就能生产食物。在智能化设施方面,有日光温室。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有3D农机制造技术,“未来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全由机器代替。”
此外,胡培松院士、周卫院士等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分别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与成果转化、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主题交流。
据悉,本次大会还设置了11个展区,旨在搭建具有“广泛性、引领性、务实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流、转移转化平台。在同期举行的全国农业科教机构成果转化圆桌会议上,中国农科院联合全国34家高校、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共同发起并签署“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倡议书。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图据活动组委会
编辑 李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