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来临。10月18日-22日,全世界幻迷们的目光都将会聚集在这座中国西南部的城市,共同造就这场科幻之梦。
这一场科幻盛会,不仅是一场科幻迷的狂欢,也标志着中国科幻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科幻文学跨越了语言、文化与地理空间的界限,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读者和业内权威的认可与赞赏。
科幻,对于中国而言本是舶来品,但如今已到了大量中国科幻小说扬帆出海的时代。用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的话来说,现在的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生态,是历史上最好的生态。他说,如今全社会对科幻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种对科幻文学统一的、正向的态度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规模。
起步:老舍、郑文光被世界看见
晚清时期,科幻随西方科学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科幻文学,曾被国人作为科技强国梦的寄托,鲁迅就曾在《月界旅行·辩言》中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模仿、追赶,是最初中国科幻的关键词。如中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1904年由“荒江钓叟”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主人公因杀人避祸,逃至南洋,期间遇到驾驶气球的日本人,从而开始了月球之旅,整个故事明显模仿凡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
郑文光
即使在中国科幻文学起步阶段,依然抵挡不了中国科幻想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翅膀。一些率先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成为中国科幻向世界范围内突进的单兵。
最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是中国早期科幻作家之一郑文光在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
这篇科幻作品讲述了世界各国青年团结一致开发火星的故事。小说中对人与自然的博弈的细致描写,以及表达出的全球合作的未来观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最终获得当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成为中国第一篇获得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
郑文光的短篇科幻,让国际科幻界看到了中国科幻作家的身影,而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猫城记》,作为首部译介至国外的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则是让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更加广泛和久远的影响。
《猫城记》创作时间比《火星建设者》更早,1930年代即在国内出版。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与同伴乘飞机前往火星探险,途中飞机坠落,同伴身亡,主人公误入猫国,以地球人的视角观察猫国文明逐渐毁灭的故事。
多年后,国外出版公司被《猫城记》中奇幻的想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1964年,詹姆斯·杜尔温的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随后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匈牙利语。 在老舍的作品中,这部《猫城记》的海外译本数量,仅次于《骆驼祥子》,也成为许多国家接触到的第一本中国科幻长篇小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丽莎·拉斐尔认为,《猫城记》既不是对过去的明确讽刺,也不是有关未来、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小说,它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喜剧手法、H.G.威尔斯的想象,以及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创造出与 20 世纪初的“未来”小说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作品。
开路: 《三体》炸开中国科幻之路
真正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幻迷们认识到中国科幻文学中的东方想象,还得是《三体》。用《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的话来说,便是:“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个科幻作家会采用刘慈欣那样‘非商业’的方法去创作科幻小说,但刘慈欣正是用了这样的方法,《三体》才像一个集束炸弹一样,为中国科幻炸开了一条路。”
姚海军与刘慈欣 图据姚海军
2014年,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将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第一部翻译成英语出版,《三体》时代就此来临;次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之后,这一系列的海外传播逐渐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也让中国科幻小说的出海,逐渐从“单兵”转变为“规模化”。
《三体》英译本编辑利兹·格林斯基曾提到,《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上市后,在《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类榜单中,排行畅销书榜第19名,这也是翻译类科幻小说第一次进入《纽约时报》排行榜。
2016年,在英文版出版发行后,《三体》又相继出版了德、法、泰、韩、西班牙等十余种语言的译本。《三体》的火爆,引起了国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赞扬《三体》完美地结合了“硬科学”和冒险;《纽约客》称,刘慈欣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探索和宏观的美景的兴奋感,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如今,《三体》已经输出31个语种,实体书和电子书销量近3000万套,据《中国科幻10年行业报告》,22年科幻小说中近70%的销量来自《三体》。
更重要的是,《三体》已成为全球知名科幻IP,衍生出动画、电视剧、游戏、漫画、实体商品、线下场馆等等一系列“三体”产品。位于成都的八光分文化,负责了《三体》漫画版的开发,发布汉语、英语、泰语与日语四种语言的漫画,目前正在向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日本洽谈海外版权,这也是我国原创漫画作品首次以相当大的规模和体量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
《三体》海外传播的意义,早已不至于科幻文学的审美赏析,而是向世界呈现出“中国人的想象”。吴岩曾在与外国读者的交流中问,《三体》不也是和西方国家的作品一样,揣摩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吗?你怎么认为这种作品包含中国特色呢?外国读者说,里面还是有不少中国的思想在其中,例如,故事中每次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主人公考虑的很多问题是在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里不会想到的。
这也正如姚海军说言,“《三体》在海外热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今的国际大环境。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备受世界关注,海外读者也想从书中了解中国人是如何想象未来的。”
出海:向世界传播中国科幻之声
《三体》获奖,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出海的新契机,也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幻迷意识到,中国人关心着人类共同的话题,眼睛已经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宇宙,甚至更远。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都关心着人类共同价值与重大主题。王晋康和韩松的作品书写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人力成本问题,郝景芳关心新技术服务于社会分割和阶层固化题材,陈楸帆的小说则关注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
若说前一阶段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体系化,这一阶段便是中国多远科幻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百花齐放。
2017年底,八光分文化与美国GALAXY’S EDGE(美版《银河边缘》)杂志达成版权合作,以中美双主编的形式合作《银河边缘》科幻MOOK系列,打造方便幻迷们阅读携带的科幻小说读本。八光分创始人杨枫任中方主编,美方主编则是由获得过五次雨果奖的科幻大咖迈克·雷斯尼克担任,旨在以国外优秀的经典和新锐作品,带动培育国内的原创。
《银河边缘》 图据八光分文化
这是一种极具创新的科幻文学合作方式。中美双主编,意味着这一科幻国际交流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引进,而是一种持续性的交流、合作模式。八光分文化版权经理姚雪介绍,《银河边缘》既选取美版《银河边缘》中最精华的部分,同时又有相当的篇幅展示优秀的中国原创科幻,“一开始他们不那么了解中国科幻的质量,害怕这个品牌会砸在我们手里,所以一开始商定的外文科幻小说与中文科幻小说比例是7:3。但很快,当他们读到更多的中国科幻小说后,对这个合作就非常有信任感,把外文、中文小说的比例放开到了5:5。”
2018年,八光分文化受美国凤凰社邀请,奔赴美国加州圣何塞市,于第76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共同庆祝《银河边缘》中文版的面世,期间,在大会现场开设“Doctor Who in China”的粉丝摊位。
为了将更多的中国科幻小说推向海外,2019年年初,八光分团队开始积极和美国主编迈克·雷斯尼克讨论在美版《银河边缘》上刊登中国原创科幻。但由于写作习惯不同,当时国内大部分短篇科幻小说字数都在一万字以上,而美版《银河边缘》的篇幅最多只能容纳7000-8000字的小说,无法刊登如此长篇幅的内容。
在这之后,八光分团队开始特意调整征稿小说字数,终于在2021年5月,在美版《银河边缘》50周年的纪念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中国原创小说——程婧波的《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从这以后,美版《银河边缘》杂志每期会以固定栏目的形式,刊登一篇故事和创意兼具的中国科幻小说。
《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 杨枫推荐语
这是一篇有着异域风情和东方色彩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泰国清迈。与《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一起发布在GALAXY’S EDGE上的,还有杨枫的推荐语:“程婧波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旅居泰国,那是一个氤氲旖旎、充满幻想色彩的国度,小说紧紧围绕‘我们一家’和日本邻居小松先生展开,张弛有度,温暖动人。毛茸茸的、温软的猫,有时也会带来好消息。”
2018年,八光分文化受邀参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银河边缘》科幻MOOK创刊号《银河边缘001:奇境》,以及《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神秘博士》官方小说等众多中文科幻图书。 图据八光分文化
除此之外,美国科幻电子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 Magazine),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稳定的合作伙伴,也不断推出中国创作的重要作品,例如《轨道上的关二爷》《捕捉K兽》《孢子》《变脸》等等中国科幻短篇小说。
“他们专门开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专栏,帮助中国科幻作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能让国外的读者看到中国真正的、而非他们自己想象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们认可还是不认可,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吴岩说,“我们需要走向世界,中国的科幻创作首先要发掘中国经验,要有自己的特色。”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乔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