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1)日,故宫博物院在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开设的雕版馆正式开放,同时举办的“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库房式陈列展出文物15000余件(组)。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该类专题文物展览。
此次展览重点展出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将清代宫廷雕版放入中国典籍史、印刷史、清代宫廷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解读,挖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发挥其在文献学中的特殊作用。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便可以印书了。
故宫院藏内府雕版21万余块,时代上至明代,下迄晚清,内容囊括经史子集、政令文书等,文种包括汉、满、蒙、藏4种。此次展览精选了其中的一万五千余件。
该展览名字为何叫做“吉光片羽”?原来,在历史进程中,难免经历书厄浩劫。如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五年西华门清字经馆大火、同治八年武英殿修书处大火、1923年建福宫大火等,对雕版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故留存至今者,早已是凤毛麟角,可谓吉光片羽。
走进展厅内,可以看到顶天落地的巨大书架里,15000余件雕版文物整齐地排列着,每一件上面都标注有号码。展柜里陈列着32件文物。开门文物是清内府顺治元年五月刻《摄政王令旨》雕版。结合《清实录》记载,该《令旨》发布于清军入京后,内容大意为:摄政王多尔衮告诫各位王公和大臣,在此进取中原之际,应各尽其职,不得为一时之利而贪赃枉法,违者必将严惩。很有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意味。
《摄政王多尔衮谕诸王及大臣令旨》雕版
黑色的雕版上方,是档案、印刷品的展示。这些文物相互佐证,为清内府早期从事印刷活动的重要实物依据。可以看到雕版四周没有边框,但到了印刷时就已经套印了龙纹边框,规制极高。
清代内府刻汉、满、蒙、藏四种文体《大藏经》雕版
清宫内府也讲究“省钱”。展出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内府重修版上,有些被挖补重新填充的痕迹。其实,明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曾将所收的宋元旧书版进行整理、并修补刷印。万历时,北京国子监据“南监本”重刻《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不仅是当时士人、学子研习学术的主要资料,也是清代官方编修经学、史学著作的重要底本。
御制避暑山庄诗目录雕版与印刷成品对照
清初,百废待兴,这两部书卷帙浩繁,而书籍又关系文教。据康熙朝实录有:“明代南北两雍,皆有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版。今国学所藏漫漶残缺,宜及时修补”的记载。因此将“北监本”雕版书口处的万历年款挖去,嵌入“康熙二十五年重修”的字样后,重新刷印。
还有一些历史之谜可以在雕版中找答案。比如一些典籍的御制序文落款处多印有帝王的闲章。就其为钤印还是刷印曾有过争论。随着展出的康熙“体元主人”“万几余暇”印文雕版的发现,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雕版上已经刻好了两枚印章。
清乾隆三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72-1793)内府清字经馆刻满文大藏经版
收尾的文物是由光绪钦定,张之洞在苏州书局付梓刊刻的。因当时国库亏空,刊行“补图”的钱款大多由张之洞自行筹措。书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达到谕教皇子的目的,是清代宫廷版画的最后一部作品,代表着清末宫廷木刻版画的高水平。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