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在这期间,北方的候鸟会逐渐向南方迁徙,寻一方暖地,度过整个冬季。
近日,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的湖面上,成群的水鸟引来了市民的围观,原来,三岔湖迎来了今年第一批迁徙过境候鸟——红嘴鸥。这批客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平原,飞越近4000公里只为寻求一处过境栖息的临时“住所”。
红嘴鸥在成都东部新区停留过境的背后,是近几年三岔湖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信号”。本期“顺时·让美好发生”,让我们跟随美好生活探寻官、成都银行何雨欣,和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三岔分中心负责人曾成伟,一起去三岔湖“鸥遇”。
红嘴鸥、棕头鸥…….
100多种候鸟前来“度假”
深秋清晨的三岔湖,薄雾还在湖面上环绕,湖中散落的岛屿笼罩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三岔分中心负责人曾成伟,正带着10余名巡查队员在三岔湖周边进行巡查。
记录、拍照、登记…….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越来越多的候鸟会在三岔湖进行栖息调整,曾成伟和其他巡查队员们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变身“候鸟保护者”,去守护这群可爱的“小精灵”。
“相对于往年,今年的红嘴鸥来的更早。”曾成伟告诉记者,除了观测到红嘴鸥,还发现了棕头鸥、大雁、白骨顶等候鸟的身影。
坐上游船,朝着三岔湖湖中驶去,曾成伟带着记者一行去寻找红嘴鸥的踪迹。环顾四周,随处可见鸟儿的身影。在一处岛屿旁,游船关闭了发动机,悄无声息的在湖面上飘着,曾成伟手指着湖面方向,“快看,红嘴鸥。”
只见近20只红嘴鸥漂浮在水面上,时而将头埋入水里,嬉戏觅食;时而振翅高飞,翱翔天际。红嘴鸥群里,偶尔也会混入一两只苍鹭、白鹭,可是警觉的红嘴鸥们,并没有感到丝毫慌张,愉快地和这群三岔湖的“土著”们,在湖里游弋,结伴而行。
当游船轻轻靠近,这群北方“客人”会立马同时起飞,去往下一片水域。湖中的岛屿上,近百只白鹭和苍鹭站在岸边或树上,梳理着自己的“妆容”。
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介绍,红嘴鸥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属于在成都平原区的迁徙过境候鸟,这次是红嘴鸥的“先遣部队”,11月中旬以后,红嘴鸥的“主力部队”才会到达。“红嘴鸥警觉性高,对于水生态环境要求高,三岔湖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丰富的鱼类资源,为它们提供了休憩、觅食的绝佳场所。除了已观测到的红嘴鸥以外,三岔湖还能观测到白眼潜鸭、赤嘴潜鸭等候鸟,种类100余种。”
四季常青、水岸常绿……
湖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5%
三岔湖是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也是成都东部新区生态涵养地。27平方千米的水域中,分布着113个岛屿,被称为成都的“千岛湖”。
每年秋冬季节,三岔湖近半数岛屿上,都居住着包括苍鹭、白鹭、灰鹭、黑脸琵鹭、凤头鸊鷉、鸬鹚、野鸭子等珍稀野生鸟类45000余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人描述的景色已然在三岔湖照进现实。越来越多的候鸟把三岔湖当成了过境迁徙的必经地,而白鹭和苍鹭等鸟类则一年四季居住于此,对于这样的现象,曾成伟告诉记者:“这说明,三岔湖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
在曾成伟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马鞍山码头的湖面一路前行,四周茂密的绿植、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秋日的暖阳,让人身心惬意。
据曾成伟介绍,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三岔分中心每天都会有巡查队,沿着长达240千米的湖岸线进行日常巡查,巡查内容包括湖区排污情况、清缴捕获鸟类工具、文明劝导等工作,对于鸟类种群的监测和保护只是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工作则是水生态环境和湖边沿线生态环境的修复、监测。“为防止三岔湖水土流失、改善水生态环境,新区不断加大了绿化治理力度,对三岔湖北半湖主航道两侧25个岛屿进行全面持续绿化,栽植四季杨、柳树、桃树、天竺桂、桂花等各类树木5.8万余株。三岔湖四季常青、水岸常绿的景色,已经成为了新区最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每年吸引观鸟爱好者近万人。”
鸟类种群增多的背后,是成都东部新区不断擦亮生态本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成都东部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对三岔湖水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湖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5%。沿岸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水生及陆生生物多样性常年保持稳定,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一山一水三廊多湖”的生态格局,让新区变得越来越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更多美景,请点击https://weixin.qq.com/sph/Ao4pHK
文:张力夫 成都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