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企吃企”式的腐败,“吃”掉的是公家资源,会导致国有资产遭受巨大损失,更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
10月2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文章,剖析重庆市巴南区经信委原副主任胡秀军严重违纪违法案,称其“靠企吃企”。据《法治日报》梳理,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名国企领导干部被通报“靠企吃企”,其中包括“靠煤吃煤”“靠粮吃粮”“靠高速吃高速”等。
这些落马的领导干部,身为国企掌舵人,本该带领企业谋发展,反哺社会践行国企责任,结果却被利益蒙蔽,将黑手伸向自己所在的企业,最终被查可谓大快人心,再次亮明了国企反腐的红线。
↑图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靠企吃企”类贪腐案件的上演也提醒我们,避免国有资源被权力黑手侵吞,要以高压势态持续打击腐败,更要超越个案治理,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成为贪腐的高发地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企资金密集、资源富集,“油水”较多。像媒体梳理的“靠煤吃煤”“靠粮吃粮”“靠高速吃高速”,牵涉的国企,主要业务都集中在一些资源型领域,离钱近。
一方面是资金多,可以捞的“油水”多,一个项目动辄以千百万元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决策权力大。如此一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国企领导干部容易心动,将手中的权力变现。
不同于政府机关,国企因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直接和钱、项目打交道,所以管理者经受的诱惑更大。从权力监督的角度看,更应该紧盯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设置好“防火墙”。比如,涉及到一些重大决策问题,不管是大额资金使用,还是项目投资经营,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严格内控内审,让“一把手”的决策有监督制衡的力量,避免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出现“一言堂”。
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涉及到重大投资决策,除了加强内部的监督制衡外,能向社会公开的,也应该尽量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国企本身是公共资源,提升国企经营的能见度,疏通举报和投诉渠道,也能够起到外部制衡的作用。
此外,透过诸多国企领导干部贪腐案例看,一些人“靠企吃企”,往往是通过利益输送的形式进行。比如将一些业务项目,通过各种手段绕过招投标的流程,委托给子女、亲属开设的公司来经营,以此来近亲繁殖,将国企资源当成摇钱树。
对此,要严格执行国企领导干部利益回避机制,从公开招聘到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该回避的要严格回避,避免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将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
不管怎么说,“靠企吃企”式的腐败,“吃”掉的是公家资源,会导致国有资产遭受巨大损失,更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完善国企治理,要从严打击贪腐,更要将监督重心前置,死死盯住关键环节、关键岗位,提高权力透明度,让那些领导干部不敢乱伸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