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各大出版单位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新书,在这批新书里,红星文化频道的编辑们经过投票,形成了这份“10月编辑书单”,希望将我们发现的好书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以飨阅读之美。
在投票形成的书单中,《柠檬树》得到了每位编辑的投票。在这本书中,作者桑迪·托兰生动地捕捉了巴以冲突中人的维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试图打破那看起来无休无止的仇恨和暴力的链条,他让抽象、复杂的国际和地区间的问题,变得具象和可以触摸。
一些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社科类图书,也在这份书单中出现,《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或许能将生活中的迷茫之事给予一个答案。此外,还有聚焦两地之间文化差异与碰撞的《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传记《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小说《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等等。
1.《柠檬树: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
作者:[以]桑迪·托兰
译者:杨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柠檬树》通过追溯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的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
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马拉(现属于以色列)的石头房子。1930年,阿拉伯人巴希尔的父亲建了这座房子,后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阿拉伯房主一家被迫流亡。而房子的新主人达莉亚和父母,是战后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1967年之后,巴希尔回到了自己出生时的石头房子,由此开启了两位主人公之间艰难的友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他们的天性中埋藏着的希望,可以解决人类历史上棘手而顽固的争端……
《柠檬树》告诉我们,这段冲突在历史长河中很短,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只有一百年多一点。
2.《巴别塔》
作者:[美]匡灵秀
译者:陈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27岁华裔女作家匡灵秀的科幻作品。
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男孩罗宾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带往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培养成人,只为使他有资格进入巴别塔内学习。
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展现。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沉醉于翻译魔法,却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将卷入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当中……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当恶意、嫉妒、贪婪和暴力充斥这座理想之塔,是忠于自己母语与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他们必须做出抉择。
3.《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
作者:[意]卢卡·巴拉内利 / [意]埃内斯托·费里罗
译者:毕艳红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我对别处充满憧憬。”卡尔维诺在罗马、都灵、巴黎与圣雷莫之间游历,留下轻盈奇妙的幻想和温暖明亮的记忆。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是一份知识分子的传记,更是卡尔维诺如何“成为卡尔维诺”的故事。两位昔日挚友在日记、信件、私人回忆、同时代文章中追忆卡尔维诺的写作与人生轨迹,纪念那段不可磨灭的岁月。如今,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依旧是认识我们所处的日益复杂的现实的精妙工具。
4.《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作者:[法]伊娃·易洛思
译者:叶晗
出版社:岳麓书社;出品方:浦睿文化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5.《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作者:吴铮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世纪文景
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却如同一股清流,蔚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
事实真的如此吗?本书通过宫廷政治视角,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
6.《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
作者:[美]赫布·柴尔德里斯
译者:杨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学术为志业,是美好的理想,还是虚妄的梦想?等不到终身教职,只能做临时工的“青椒”,怎样才能击碎非升即走的困境?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学术还值得追求吗?
据一些调查显示,多达70%的美国教授在课程之间疲于奔命,福利微薄,几乎没什么保障,而且工资极低。从拥有最高学历、最被看好的学生,到非升即走所驱使的不稳定劳动力,在学术职业临时化的背景下,博士群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困境:在高高抛起学术帽的同时,也一脚迈进了朝不保夕的巨大熔炉。当我们把教育工作者当作绝望的临时工来对待时,怎么能说自己重视高等教育呢?
7.《狂人时代:人类失败与崛起之旅》
作者:[德] 约翰内斯·克劳泽,[德] 托马斯·特拉佩
译者:强朝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进化史上,人类出现的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地球,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人们面临着其扩张带来的各种副产品:自然资源枯竭、全球变暖、全球范围的流行病……我们如何克服当下所面临的这些危机?
本书追踪了人类征服各大洲的旅程,穿越北极和沙漠,畜养动植物,克服看似无法超越的自然边界,并展示了人类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危险中得以幸存的方法。
8.《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作者:[美] 沈恺伟
译者:于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用“洋盘”做书名,是这位从美国迈阿密来到中国的沈恺伟的自嘲。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9.《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
作者:[韩] 赵南柱
译者:李冬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房子串起的执念,勉强活着的人们。这些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似乎也是我们的故事。
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地方徐英洞展开,以多个短篇的形式串联起整个徐英洞的人物群像,描绘出一个精缩的东亚社会景观。其中第一篇故事以房价为切入点,围绕房子这一现代东亚人生活的终极命题将许多人物略着一笔,随后这些人物的故事在之后逐一展开。
住徐英洞的人们,永远闲不下来做个不停,却很少感觉到快乐。幸福总是近在眼前,却又总是无法触及。
10.《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
作者:张乐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上海贝贝特
一对姊妹私语,照映1980年代香港与上海年轻人的滚烫人生。这既是张爱玲的香港,也是张曼玉、张国荣的香港,更是上海女孩双玉的香港。
《南方来信》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赴香港的女孩双玉写给堂妹的信编纂而成。怀着对更大世界的向往,双玉远离故乡上海,来到香港,期望在此地闯出一片天地。与上海恋人难以割舍的情思、工厂主的骚扰、富商的诱惑、在香港影视界的逐梦……爱情、欲望、前途,一代青年的迷茫与焦灼,投射于1980年代上海与香港两地对照的时空之镜。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