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2023⑦|跨越千山万水,科幻开出一朵共生之花

红星新闻 2023-12-27 15:49

“



一千万个星系中,就可能有一千万个文明。太阳系的一颗淡蓝色星球上,生命已经演化了几十亿年。


这个星球上,不是所有人都甘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多少身处校园、格子间或者加班回家路上的人,总是久久仰起头凝望着同一片天空——这片名为科幻的苍穹,容纳着他们的希冀与想象。



10月18日,菁蓉湖畔的成都科幻馆迎来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全世界最富想象力的人聚集于此。“共生纪元,你我同在。中国科幻年,从成都出发!”——这一嘹亮之声,从湖畔绵延至今。


即使人们的年龄、国别、际遇不同,科幻总有一种凝聚力。它幽默,旋即展现出严肃的基调;它天真,却暗含对命运的警示;它看似充满冲突,却一直将人类作为整体,对普遍的境遇做出回应……


当世界科幻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它更是一个开放共生的舞台,让隔绝的互相看见,让相似的互相吸引。


在《三体》中,人类把自己的声音通过山顶基座的天线发向太阳,由太阳放大后向整个宇宙转发,外星文明因此听到了地球的第一声呼唤。而本届科幻大会,伴随着它划过长空的回音,许多人都接收到了它的讯息——回答正一点一点“飞”来。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成都科幻馆




从独行到同行

相聚相知的科幻群体


在开幕式上与偶像刘慈欣共赴“十年之约”,这让胥敏在登台后一度激动到失语。刘慈欣给了她一个轻轻的拥抱。


从2002年进入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担任语文老师以来,作为幻迷的胥敏一直带领班里同学阅读科幻作品,希望以此保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13年,她鼓起勇气给刘慈欣写了一封信,表达对他的喜爱和感激,并附上了同学们阅读《三体》的读后感。


刘慈欣很快回信了:“读后感让我重新认识了初中生群体……感觉中国真正的科幻大师可能要从他们中出现。”胥敏捧着回信向全班念出来时,讲台下一次次鼓掌和欢呼响起。这次通信,鼓励着胥敏将这一教学实验坚持下去。


▲老师胥敏

其实,拥有阅读科幻这样一个“看似小众的爱好”,胥敏曾经有过孤独感。因为忧心学生的精力被课业完全占去,她才想办法“夹缝中生存”,在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加入科幻书籍,尽可能拓展他们的视野。


廿载过去,一届届学生长大成人,在各自的领域勇敢追梦。这让胥敏越来越坚信,“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潜能,打开自我发展之路。”只有一个人的思想有深度,他才会对一生有决心。


本届科幻大会上有如此多的孩子们,是胥敏“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让她感到欣慰,因为这代表着大众对科幻的认可,唯其如此,才能让科幻的种子在沃土上生长。


图片

▲小朋友们正在体验科幻主题展


本来,瘦瘦小小的12岁男生潘济泽不会登上科幻大会开幕式的舞台。作为小幻迷的代表,他被选中和其他12个孩子一起演唱主题曲《预见未来》。然而彩排时,却被通知“名额有限,要筛掉几个人”。潘济泽一度被叫下台。


并不外向的他,一次次鼓足勇气去争取机会,憋着一股劲儿练歌,就算失败,“自己要给自己交代。”


这种坚持,感动了开幕式总导演胡晓,最终他决定让所有孩子都登台。



▲老师胥敏和她的学生白烨锋、潘济泽(右一)


这样的事,在科幻大会上有许多。你能看到本来“不可能之人”成就一番故事,能听到少年科幻作者的哲思,看到文化跨越国界相拥。


17岁的赵浚哲是成都七中科幻杂志《未来梦》副主编,创作科幻小说3年。他以社会新闻中的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通过变换时空,重新推演此人的生命进程和价值选择。


赵浚哲觉得,人生只能择一而终,所幸有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能让自己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活得豁达。真正理想主义的人都应该明白理想主义的界限,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能将人生付诸于机遇和偶然。


来自美国的耄耋老人德文·麦卡洛已经参加了50多届世界科幻大会,他说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永葆好奇心。他很珍惜和不同国家幻迷的相处,他感到一种凝聚力,陌生人因为共同的热爱而成为知己。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成都科幻馆



中国作家的声音

让世界看见东方文化魅力


雨果奖、星云奖、银河奖……赵恩哲把自己的奖杯,放在一间不起眼房间的角落里。获本届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后,各种邀约不断,他始终很谦虚,甚至更谨慎了。


10月21日雨果奖颁奖之夜,一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前,创作科幻插画只是一时兴起,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深夜回家、哄孩子上床后,他用这种方式保留自己的一点空间。


当捧起沉甸甸的奖杯时,赵恩哲隐隐感到一种责任感。荣誉带来的不只是祝贺,还有一种托付,似乎是将接力棒交到了他手上。


“因此,科幻大会之后我会更有取舍,选择一些对科幻美术发展有意义的事情,不计利益地做下去。”他透露,青少年科幻教育正成为自己的重心之一,并且会融入许多东方特色。他正在策划一个项目,能让小朋友简单手绘后,借助代码生成一段科幻动画。“这能快速架起他们与科幻的桥梁,培养他们爱幻想、爱科学的习惯。”


1703579264646394.jpg

▲赵恩哲 图据受访者


赵恩哲认为,当社会迈入新阶段,只有敢于想象的人才能乘势而上。在这一节点上,本届科幻大会将激发新一轮的想象力浪潮,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综合视野和对科幻的热爱,对中国的未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在100多年前,鲁迅与梁启超开始倡导科幻小说,用以“开民智”。如今,科幻已被视为丰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科幻的现实意义,刘慈欣也曾表示,“一位历史学家说过,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创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能用想象力创造出我们现实中所没有的世界。”日本科幻界元老矢野彻等人也有如此观点:凡属科技兴国的国家,科技化的国家,都会走科幻这条路。


科幻从小众走进大众,也是本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获得者海漄的观察。他谈道,当前科幻小说的成功只是刘慈欣的成功,还不是普遍科幻创作的成功。科幻文学的兴盛,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更广大的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


而本届科幻大会上,“最直接的影响是科幻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了。”他看到,这次大会提供了破圈的契机,更多青少年接触到科幻。“当今美国的许多科幻大师都成长于美国科幻的黄金年代,参加这次大会的孩子们中,或许也会诞生未来的大师。”


许多科幻作者都并非专职,海漄也是深圳一家金融机构的“上班族”。海漄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创作环境越来越好,科幻市场及产业也越来越成熟,才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刘慈欣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火爆,为科幻作者扩展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是我们早晚会走出摇篮,我们后面的人还要做更多的事。”


5964ef9366697e3af5bb85249062f77.jpg

▲海漄与刘慈欣 图据受访者


他本次获奖的《时空画师》是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线索,讲述了一位身患离魂症的古代少年的跌宕命运。他的获奖,有一种更广泛的启发意义:评价一部科幻作品,不妨同时考虑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本次入围雨果奖的不少作品,例如糅合中国神话的《火星上的祝融》,都展现出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创新和对历史的深入见地。它们向世界源源不断发出中国作家的声音,传播中国科幻的魅力。




文化融合、产业破圈

创80余年以来的首次



当世界科幻大会的星舰第一次“降临”在中国,生发出一些颇有深意的现象。


“共生纪元”的愿景下,聚光灯给到了许多非英语国家,不同文化以科幻之名相聚成都。智利作家莱昂纳多在沙龙中说,科幻探讨的是人类命运,是没有国界的,“不管哪个国家发射了火箭,我们都会庆祝,不是吗?”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姜振宇提到,或许我们正目睹世界科幻中心的转移。


“从欧洲开始,转移到美国,我认为第三次转移可能会到中国、日本、韩国。”姜振宇说,所有语种都有自己的未来叙事,这次科幻大会就像一次“祛魅”——面对曾经陌生的雨果奖,非英语国家获得了与它平视的心态——本届大会上,非英语作品提名的比例大幅上升。


除了文化融合,大会也带来了产业“破圈”。本届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陈石在以往的各种幻迷聚会中,“碰到的都是老面孔”,圈内外泾渭分明。


“如果要让更多人接触科幻,必须要找到圈内和外界的价值结合。例如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将内容转化为影视、游戏、文创等大家喜爱的形式,这是让更多人了解、享受科幻的必由之路。”他说。


本次大会上,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召开,总投资约80亿元的21个科幻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包含科幻电影、科幻公园、情景剧等。如此大规模地讨论以文学IP衍生的产业链,形成产业共识,还是科幻大会举办80余年以来的首次。


多位参加峰会的人士表示,中国科幻产业的风口已经到来,接下来会呈井喷式发展。《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为1276.32亿元,年均增长率19.11%。


在微观领域,改变悄然发生。参与《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墨境天合成都公司(MOREVFX),在业界颇有名气。通过科幻大会的曝光,他们收到了许多来自圈外的业务邀请。


“我们也会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来成都落户。”墨境天合成都公司CEO、视效总监刘颖说。


1703578582166957.jpg

▲刘颖 图据受访者


本届大会上,刘颖结识了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理查德·泰勒,这所鼎鼎大名的工作室曾为《指环王》《阿凡达》制作特效,他们表达了和中国视效公司合作的意愿。未来,或许中国科幻力量将闪耀好莱坞的星空。


刘颖的微信列表里,还多了好些校长,他们邀请他为学生们分享电影制作。刘颖也在积极筹划行程,“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大众认识科幻,或许学生们会在机缘巧合下找到热爱的事业。”刘颖自己也是幻迷,他深知这是一个如何“入坑”的过程。


在成都土生土长的八分光文化,一直致力于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早在三年前,八分光就与美国科幻杂志《银河边缘》开展了互译项目,通过本次大会的互动,双方的交换故事计划将从中短篇作品扩展到长篇。“这有望成为未来国际出版合作一个可行的合作模式,促使更多国际出版机构考虑将中国科幻作为合作的突破口。”八分光文化创始人、《银河边缘》中文版主编杨枫说。


1703578535858461.jpg

▲杨枫 图据受访者


为什么科幻容易“破壁”?杨枫介绍,在国外,科幻的阅读门槛可能相对较低,这主要得益于科幻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丰富而多层次的作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形成了“分级阅读”的格局,“写的也多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议题,更容易跨越文化障碍,所以科幻文学被公认为是一种无国界的文学类型。”


杨枫认为,中国科幻已经步入了黄金年代,科幻大会进一步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科幻的长足发展。本届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也曾表示,西方读者有机会看到中国庞大的科幻市场和粉丝群体,吸收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借此契机,八分光文化依托成都市科幻协会成立了“世界科幻电影节展联盟”,引进国际科幻电影节开展交流,促进中国科幻文本与国际独立电影人合作。


这次大会后,成都也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布局——12月,成都印发《关于加快打造科幻产业落地转化载体平台 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目标:到2027年,汇集一批以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消费、科幻装备为重点发展领域的科幻产业集群。其中提到,将把世界科幻公园、成都科学(科幻)馆打造成中国科幻“新地标”。还将把科幻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市集经济等深度融合,建设科幻主题社区、特色街区。走在街头巷尾,都可以与科幻不期而遇,“共生纪元”无处不在。


在宇宙中,有一条恒久的定律: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会不断将自身的热能变成光波。能量随之流逝,但光必然会传递出去。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张芷旖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