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年,川渝两地“双向奔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建设“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获批。
1月21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此次参加两会,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带来了《构建全省产业大循环支撑万亿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四川如何在全国产业发展大局中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的聚合聚变协同效益,加快在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形成强大支撑”——廖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廖斌
制定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图
近年来,四川省医药健康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近600余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廖斌调研后认为,除成都外,其余地市州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和结构不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偏少、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不活跃、创新产品少等短板问题。各地市州与大学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方面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学科支撑力度不够,产业发展与医教研资源还未形成有效的衔接和互动,未能真正发挥科研院所与医药健康产业的人才科技相互支撑作用。
他建议,首先应根据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现状、各地市州资源禀赋和医疗卫生条件基础,制定一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图,挑选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的“飞地”,通过共享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阶梯式培育能够承接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的中试、生产制造基地,承接中心城市外溢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协同、错位、特色发展,让各市州能有机融入全省万亿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形成支撑全国的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其次,要加强对医药健康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医学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服务产业发展意识,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平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遇,利用泸州、南充等地级市毗邻重庆的医药学科产业基础和土地、人力成本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医药研发、人才交流、项目融资等方面合作,实现特色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川渝地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除此之外,还要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通过校地共建筹集更多办学经费,支持省内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加快建成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现有相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院及其国省重点实验室,建好相关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中试制剂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药械审评核查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让这些学科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更好地支撑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在服务产业发展中铸就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可持续支撑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达到良性互动,双向赋能,促进四川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泸州市是四川省在成都市以外唯一有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医学博士点学科支撑、国家大学科技园支撑、国家高新医药产业园区的城市,西南医科大学也是全省第三所拥有医学类博士点的博士授予单位,在此前市校共建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廖斌表示,近年来,省市加大投入,大力推动西南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和市校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支持西南医科大学成功更名、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临床医学博士点、完成基础设施总规建设、新增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西南医科大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科研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三个持续提升”,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别进入ESI排名0.29%、0.46%、0.70%。
下一步,西南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增强学校科技人才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识,通过加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医药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争取今年能够成功获批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泸州乃至四川的万亿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作出更大实绩。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