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站在全局角度,对该疾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机理、该疾病与外卖快餐的相关性等,展开更具规模的科学研究,并在医学科普、健康宣教、职业防护、慢性病管控等方面,加大针对IBD的工作力度
近日,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副主任张虎建议,亟需重视不当饮食导致难治的炎症性肠病(IBD)。张虎介绍,IBD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严重时可发生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梗阻甚至癌变等并发症。目前,该病没有特效根治药物,具有一定致残性,被称为“绿色肿瘤”。
一项研究估计,到2025年,我国IBD患者将达150万人。发病率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近年在消化病学领域,IBD由罕见病快速成为常见病。
IBD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通常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其中,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关系到个人生活方式,并且由于影响肠道环境、导致肠道炎性或非炎性感染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因此该病多发主要与个人饮食习惯、食品成分含量改变息息相关。
与IBD发病率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外卖快餐销量的快速增长。进食快餐外卖,或许是当前导致该疾病多发的最大诱因。比如外卖快餐食材卫生质量较差,包装用的塑料盒纸盒遇热释放塑化剂或有毒有害小分子物质等。
一线医生对于疾病诱因和主要发病机理,往往有直观和深刻的了解。而除了要听取一线医生发出的警示之外,还有必要站在全局角度,对该疾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机理、该疾病与外卖快餐的相关性等,展开更具规模的科学研究,并在医学科普、健康宣教、职业防护、慢性病管控等方面,加大针对IBD的工作力度。
当前针对外卖快餐的质量检测还比较笼统和粗放,除了检测的覆盖面不高之外,检测内容也比较局限。食品是否达到卫生标准、是否含有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等,这些检查或难以遗漏,但多盐多油等常见且对健康不利的做法,却难以受到约束。此外,对食品包装的检测也容易忽视。人们频繁食用外卖快餐,不仅具有导致IBD多发的风险,而且对于预防“三高”等常见慢性病也不利。对外卖快餐实施更加全面和更有力度的监管,势在必行。
点外卖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职场尤其如此。基于外卖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当前个人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做到不点外卖。但假如一个人长期甚至天天如此,就得格外警惕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除了个人要适度,用工单位也要为职工健康就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长期点外卖不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职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就应该考虑开办职工食堂。社区食堂等社会服务机构,也应该变得更便捷、普遍。
通过医学科研和诊疗服务,让针对IBD的研究更透彻,人们获得的诊疗更及时;通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大幅提升外卖快餐的质量;通过更全面周到的社会服务和职场生活保障,为职场人提供更优质的食品、创造更好的用餐环境;再加上人们对IBD等疾病的了解更全面,远离不健康食品的自觉性更高,IBD多发趋势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罗志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