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川将实施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巴蜀书画传承创新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星堆、三苏、蜀道、三国文化等为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重点出版项目。支持发展文化创意,打造更多具有巴蜀韵味的文创产品。
这让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非遗协会民间艺术与文创专委会主任、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浓园集团董事长杨丽倍感振奋。
杨丽长期工作在巴蜀非遗传承发展一线,在她看来,巴蜀非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了巴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巴蜀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巴蜀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杨丽
对此,杨丽提出建议,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来推动巴蜀非遗的国际推广。通过参与国际艺术节和展览活动、联合国外知名文化机构和专家、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发挥侨界人士、留学生的桥梁作用,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等多种途径,有效地扩大巴蜀非遗的传播范围,提高巴蜀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比如,通过佛罗伦萨艺术周、米兰民间手工艺展等国际大展,以川味(川菜、川酒、川茶等)、川艺(川剧、蜀锦、蜀绣等)为核心重磅亮相国际舞台,让巴蜀非遗卓越风采在国际社会得以充分展示,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巴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此外,杨丽还谈到了版权问题。杨丽说,非遗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权保护亦是不容忽视的领域。然而,当前版权登记主要集中在商标、知识产权等领域,而对于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的保护性登记尚显不足。“为了更全面地保护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建议丰富版权登记载体,将非遗技艺及其相关领域纳入版权登记体系。”
打破版权登记区域壁垒也是破题关键。杨丽表示,版权注册主要局限在本地注册,无法实现跨市、跨省的知识产权登记。这种区域性的限制不仅阻碍了版权的流通与交易,也制约了非遗技艺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建议打破版权登记的区域性壁垒,实现跨市、跨省的版权登记注册。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版权登记注册平台,简化登记流程,降低登记成本,使版权保护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良好的版权秩序。”
“此外,由于非遗技艺传承人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互联网运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提升版权服务质量,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杨丽介绍说,例如,开展版权登记上门服务,为传承人提供便利的登记渠道;加强与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通过丰富版权登记载体、提升版权服务质量、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版权保护的水平,为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杨丽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