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改革再次引发大众关注。2024年1月,北京大学发布文章《“不要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北大展开试点改革》,提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
该文章介绍,本次改革中,学生成绩将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级优秀(85~100分)、B级良好(75~84.9分)、C级合格(65~74.9分)、D级基本合格(60~64.9分)及F级不合格(60分以下),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绩点),单门课程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王世强提到:“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等级制考核、放弃GPA的目的,是为了给同学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
▲北京大学图书馆 据视觉中国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年来,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在尝试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改革。近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来自采用百分制、等级制评定方式的高校学生,多名学生告诉记者,由于受到保研升学的压力,无论成绩如何评定,都感受到了一定的“内卷”。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推进等级制评分改革,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要真正实施过程评价、多元评价。“高校确定保研名额,应强调考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总体表现。其关键在于,要提高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公信力,而不是还依靠考试分数评价。”
“绩点焦虑”从何而来?
有学生因绩点放弃比赛和感兴趣的课程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同学(化姓)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的是百分制绩点,根据实际考试成绩按学分加权计算绩点,自己则从大一就开始关注,“挺辛苦的,选课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学分?科目会不会占用时间?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王同学仍然记得刚入大学时的状态,“当时(我)会把升学作为主要目标,会把绩点作为第一年的重点。”据他回忆,自己所在的专业中,一些学分较高的基础课程基本集中在大一,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专业课程中,由于有的同学有竞赛基础,为了缩小与竞赛同学的差距,也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
相比起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了完成创新相关学分,该专业不少大一新生均要参与一场科技创新类比赛,但并不直接影响绩点。对于这场比赛,王同学留下了一些遗憾。
他回忆,比赛有几个阶段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间基本重合,“我当时的课题其实老师还挺看重的,但是做到一半,其他组员就不想做下去了,我一个人坚持,后来觉得这样没什么意义,就跟老师说要不然不做了。(其他组员)觉得耗费时间太多了,那篇报告还是我一个人写的,写完还要去参加课程考试。这个课题要是能做完,相当于大一就能发一篇文章,对自己的信心有提升,后续的课程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拓展。但大家其实还是比较关注成绩,而不是这种可能没有太大帮助的比赛。”
复旦大学学生李同学(化姓)也向红星新闻记者坦言,为了绩点,自己采用了多种策略,“我是准备保研,保研要考察大四上学期的总绩点,所以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准备了。”
据李同学介绍,自己选择将部分较难拿到高分的课程安排在大四再学习,“这样就不会影响保研时的绩点”。遇到不同的老师开设同一门课程时,李同学更倾向于避开要求严格的老师,选择更轻松但相对而言“干货”更少的老师。
而对于修习的课程,李同学会主动多提交几次作业、坐在教室第一排等,“好像是第一排只有我一个学生,后来老师还让我做课代表,去收集作业。我们的考核大多是论文,论文的成绩会和平时的印象联系在一起,至少当时是潜规则。”而针对自己感兴趣但可能影响绩点的课程,李同学会选择放弃休息时间,改为只旁听课程。
复旦大学的孙同学提及,在大一期间,自己曾修习一门较难的理工类课程,有同学提醒自己应当选择在大四修习该课程,否则可能影响绩点。
▲上海,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 据视觉中国
而对于“绩点为王”的价值导向可能带来的影响,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卢瑶、张青根及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沈红发表论文《绩点为王的思维代价:学习投入与本科生的学业表现和高阶思维能力》,论文中使用了2016年“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和2019年“全国本科生能力追踪测评”数据,发现“当前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带来GPA(绩点)的高涨而非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GPA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
等级制是解决办法吗?
有学生称“反馈模糊”,等级边缘的人有落差
照百分制计算,高分段的数分分差仍然能造成绩点差异,王同学回忆,大一期间的专业课程中,有竞赛经历的同学往往也是最早完成作业的同学,他们能较为轻松地拿到高分,如94分,而自己没有竞赛基础,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最终才拿到89分。
而在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的复旦大学,具体的分差并不重要。孙同学提到,自己直到毕业也不知道各个科目的具体分数,只能知道等级。根据孙同学提供的复旦大学成绩划分说明,学校将成绩划分为A、A-、B+、B、B-、C+、C、C-、D、D-、F等等级,分别对应90分~100分、85分~89分等分数段,而后各等级按学分加权转化为绩点。
对于等级制抹去了具体分数,孙同学有自己的困惑。“我觉得挺不透明的,考试并不知道最后都错在哪里,论文拿不到反馈,感觉稀里糊涂的。”孙同学表示,自己就读的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部分课程以平时成绩、作业或讨论、期末考试或论文共同组成,但多数情况下,自己无法得知各部分成绩和最终的具体成绩。“等级制如果有反馈的话,其实还好,主要是它只给你一个等级,你既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导致你拿这个分数,没有任何反馈。”
此外,李同学和孙同学都提到,在以等级制划分中,要求优秀率30%,即每门课程中获得A或A-的人数应不得超过选课人数的30%,这项标准成了主要的区分点。
李同学介绍,在复旦大学同学之间流传着“B+无限”课程的说法,在这类课程中,只要参加考试,应该至少能获得B+成绩。他坦言,自己会在不感兴趣的必修课程中选择这类课程,“就是希望能拿到一个B+,也不用花太多时间精力,绩点也不会太难看。”孙同学则再次提到反馈模糊的问题,“比如拿到了B+,你不知道自己是那30%优秀率之后的那一位,还是全班倒数第一。”
李同学提出:“其实(等级制)就是变成了梯度,但梯度边缘的人会变得焦虑。比如,有人可能差一点点就能拿到A,最后拿到了B+,这样会特别不满。但是他在原来的(百分比)制度里,可能根本没差多少。”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同样实行等级制评定方式的同济大学内部曾对绩点进行改革投票。2018年,同济大学学生会权益保障部曾发布文章《绩点制度,三种制度,供君选择》,其中一种方案细化了绩点等级,提出:“为什么我是79分他是80分,我们的绩点却相差了整整1分?更加密集的绩点等级划分,或许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同时,过于密集的划分方式,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压力。”
等级制改革如何推进?
专家:需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
多位受访者均提及,在本科阶段尤其感受到绩点压力,主要是因为升学筛选。
李同学称,在保研等择优筛选中,等级制依然会转向对绩点的追求。据他回忆,B+等级对应的绩点为3.3分,A-等级对应的绩点为3.7分,保研时需要考虑成绩在全年级的占比,自己在准备保研时绩点为3.4分,“但是不够保险,按照往常的保研录取绩点排名,我还需要提升。”为此,李同学花费一个学期,将绩点提高到了3.5分,0.1分的差距背后是“那个学期的课程超过一半的成绩都是A、A-”。
王同学也向记者表示,自己追求绩点主要是考虑到保研筛选,但他最终选择了毕业直接工作,“找工作的时候就没有看绩点,主要是看技能。”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自习室里,考研学生在认真地复习备考 据视觉中国
而孙同学则选择了申请出国留学,在申请期间,她发现自己所在专业在海外申请中并不十分看重绩点,“我的绩点差不多是B+的程度,各个海外高校也没有标注特殊的绩点要求。”留学期间,她称自己曾与招生组教师交流,招生组提及了解到复旦大学整体绩点较低,在收到复旦大学学生的简历时,也会考虑到此种情况。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22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中心教授赵婷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秘书胡艳婷曾发表论文《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文中指出“除了在评优评奖、保研等活动时GPA备受关注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它的作用几乎没有体现”,绩点制主要存在筛选功能被夸大、比较功能被误用、警示功能被忽视等问题,“绩点制是学分制的配套使用制度,要发挥绩点制的核心价值,其前提是深刻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学习自由,学生可以不囿于学年、学期的限制,根据兴趣和专长自由选课,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培养,并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因此,绩点制的功能无论如何演变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其辅助学生学业发展、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这一核心价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红星新闻记者指出:“鉴于保研名额的‘稀缺性’,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舆论,都特别关注保研的公平性。在此舆论环境中,按学生学业成绩高低排序,将学业成绩评定精确到1分或者0.5分,就成为高校应对舆论的选择。在实行等级评分后,还有对应的百分制评分与绩点,这让实行等级评分的改革意义大打折扣。”
就这一情况,熊丙奇认为,推进等级制评分改革,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要真正实施过程评价、多元评价。“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高校确定保研名额,应强调考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总体表现。其关键在于,要提高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公信力,而不是还依靠考试分数评价。”
红星新闻记者 陈馨懿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