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仍然用线性思维,用师傅带徒弟的思维学习,必然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人们可以迅捷地集成信息,也可以借助机器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所以对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要求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关注到了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重要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郭媛媛将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高校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的提案》。
郭媛媛介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人才、数据两大基础生产新要素培育。其中,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市场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支撑。其中,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也是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
ChatGPT、Sora横空出世
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该如何培养?
郭媛媛表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30%。另据相关数据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已接近2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中,97个为数字经济职业。
在创新人才方面,我国有“强基计划”,以及“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还有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方案等措施。但随着ChatGPT、Sora等横空出世,如何加强适配新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新质人才培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郭媛媛表示,相对于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跨界、贯通、一体推进要求,原来的高校教育、传统教育已不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所有大学生应具备新科技理念、掌握新技术应用、运用新技术工具、解决新质生产力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为此,以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实力强、高校集聚的城市为试点,建议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全员培养的数智化进程。
建议:
建立高等教育多元融合智能化新模态
郭媛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所谓“数智素养”是人机协同时代必备的素养,在使用机器时有向善的能力,有以人为本的能力,坚守人文精神底线的追求都必须加强。数智素养绝不是靠一门课程来建立的,目前学校的课程已经够多了,需要贯彻在“境育”“新育”和“合育”之中。
郭媛媛建议,以高校智慧环境全覆盖新生态,加快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培育的“境育”。建议由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协同,以政策和专项资金为主导,加快推进高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全覆盖、升级版建设,并支持高校在最新技术应用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深度嵌合,保持高校在数智化校园建设的领先优势;大幅度强化、提升智慧教室在高校基础设施中的建设比例,保障、实现高校常态化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大学生教育的日常数智化真虚融合场景,促进大学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代所需的创新开放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养成。
郭媛媛提到,此外要以教学资源手段智能化融合新运用,加快对新质生产力人才数智素质的“新育”。由教育部主导,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校园教育向虚拟、社会同时开放的复合态的教学新空间,创新采用如功能性游戏等专业教学拟真模型、通讯实验平台等,提高人才培养的智能化水平。鼓励高校基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升级构筑人才培养新生态,进行“教育链+创新链”的一体化谋划。支持高校综合运用好课堂、移动、混合、智慧、微学习的“教学+自学+协同学习”等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手段、新形态,建立高等教育多元融合智能化新模态。将社会、企业、线上可用的专业知识、行业实践、各方面人才等教育教学所需数据资源,即时、有机、安全纳入教学过程,以符合人人知识共享、人机数据共享开放、合作、协同动态教学,打造生长态智慧课堂,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素质全方位、生成性培育。
推进产教深度协同
面向科技创新开放办学
郭媛媛还提出,要以面向社会和在地科技创新产业产教融合,加快对新质生产力人才能力的“合育”。在学校建立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协作模式,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议教育部出台有关产教深度协同全面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专项政策。面向企业、市场和未来,一体推进在地科技、产业、城市建设和高教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面向科技创新开放办学,建立高校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教与学、学与用等开放、互通、联动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体系架构。
郭媛媛表示,要以科技创新企业、城市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协同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以智能渗透、产教融合为主线,跨界、融汇、创新为特点,构建高校与在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全链条全方位融合、上下层面衔接和横向连接有序的共建合力,实现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及其能力的创新、协同培养。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宇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