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月全国报告近6万例!百日咳防控最新方案印发 专家呼吁成人加强免疫

红星新闻 2024-05-28 14:33

日前,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印发《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下称《防控方案》)。

今年以来,百日咳发病率上升引起公众和业界关注。《防控方案》要求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机构,加强预防接种和健康宣教。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病例,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坚决遏制百日咳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最大限度降低重症、死亡风险。

百日咳的防控难点在于,成人和青少年感染后隐匿传播给婴幼儿。5月27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呼吁出台一个成人加强免疫的方案,并推广核酸检测。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防控方案要求:

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

重点密接者建议实施暴露后预防

根据《防控方案》,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加易感。潜伏期通常为5-21天,平均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防控方案》强调,医疗机构对病例并按照乙类传染病的要求24小时内报告,并将百日咳纳入国家疾控局去年开始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试点。对住院病例实施隔离治疗,非住院病例应自我隔离。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自我隔离期限为5天,否则为发病后21天。

此次《防控方案》提出了五类防控的重点机构,包括月子中心、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医疗机构,并提出相应防控要求。

重点机构需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防控方案》将聚集性疫情定义为在同一托幼机构、月子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有6岁及以下人群聚集的重点机构,7天内报告3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百日咳病例;在同一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7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百日咳病例。对聚集性疫情应对处置,《防控方案》要求县级疾控机构及时进行病例搜索、病例管理、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疫苗查漏补种、感染控制和健康监测,以及疫情评估,还强调疾控机构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对于密切接触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对于重点密切接触者,建议实施暴露后预防,即在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在暴露后1-2周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

公众如何有效预防百日咳?《防控方案》表示,要积极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诊,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今年前三月全国报告近6万例:

百日咳疫情虽呈回升趋势

但大部分为轻症病例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百日咳发病率在多年保持低水平后反弹,被称为“百日咳再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为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将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此后,百日咳发病率快速下降。

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3月在“2024疫苗与免疫大会”上表示,当前百日咳防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百日咳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和2023年的病例数分别达到了38295例和37034例。

今年的数据还在上升。据国家疾控局官网每月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今年3月全国报告百日咳病例27078例,突破2万例;今年1-3月,全国共报告百日咳59458例,而2023年同期共计2242例。此外,今年1-2月罕见地出现了13例死亡。

《防控方案》发布当天,中疾控微信公众号发文,对于近年来国内外百日咳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作出解释——

一是自然感染百日咳或疫苗免疫均不能获得终生保护,人群获得的免疫保护随时间衰减。随着时间推移,易感人群逐步积累,疾病传播风险增加,导致发病人数上升。

二是受流行周期的影响,百日咳约3至5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目前多国或地区正处于百日咳疫情流行的高峰时期。

三是随着近年来核酸检测方法的推广使用,既往一些症状不典型、传统检测方法未发现的百日咳病例也被发现和报告。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该文强调,虽然近年来我国百日咳疫情呈现回升趋势,但是报告病例数仍显著低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的水平,且大部分为轻症病例,通过规范的抗菌和支持治疗,预后较好。

一名地方疾控系统人士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认为,“百日咳再现”主要还是因为诊断方法灵敏了、核酸检测大规模运用,所以发现病例多了。“实际发生病例与报告病例之间,有很复杂的影响因素。”

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百日咳再现及其原因研究进展》的论文中,作者认为“百日咳再现”的原因还包括,疫苗接种策略差异、流行病学特征改变、抗生素耐药、百日咳鲍特菌的变异、诊断标准的改进等因素。

公共卫生专家:

成人百日咳发病率明显增加

建议出台成人加强免疫方案

沈洪兵在前述大会上表示,国家疾控局将开会专题研究百日咳防控工作。尽管百日咳很早被纳入免疫规划,但是时至今日发病数还在上升,就需要考虑调整免疫规划政策的思路还是改变疫苗的成分。

百日咳的防控难点在于,对于婴幼儿,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最主要传染源。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或自然感染,均不能获得终生保护。《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提出,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对于此前呼声颇高的疫苗相关的调整,此次发布的《防控方案》只是强调适龄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未完成接种的尽早补种。

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成人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呼吁出台一个成人加强免疫的方案。“成人往往症状更轻,但小孩一旦感染,可能会比较重。家里有小孩的成人接种意愿会比较高。”

不过,目前成人和青少年用百日咳疫苗国内尚无相关产品上市。

对于成人和青少年感染后隐匿传播的情况,卢洪洲建议广泛使用核酸检测诊断,因为有人可能症状不是很重,也不去查,而百日咳监测的一个特点是假阴性率较高。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