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记忆丨百年枣子巷,从新范式街区涌来的城市记忆

红星新闻 2024-07-23 19:11

开栏语:档案的沉默里,藏着城市过往的繁华与喧嚣。城市也有记忆,档案便是那本日记。即日起,红星新闻、成都发布、成都市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档案馆将联合推出“成都·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以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为线索,讲述那些藏在档案里的“成都龙门阵”。

这里是成都首条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见证了城市变迁,收藏着城市记忆,中医药文化、城市地标、民国风情……这里是百年枣子巷。

图片10.png

文化积淀深厚的成都拥有许多街巷,宽窄巷子、锦里古街、曹家巷、芳华街、北书院街、春熙路等街巷如同历史车轮留下的辙印,连接着古今,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礼物留给人们。

为追溯城市建设的演变历程,传承天府之国的文化脉络,共同见证成都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今年5月,由成都市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档案馆主办的“回响”——2024年第六届“成都·城市记忆”档案征集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参与其中,提供的资料就有枣子巷。

今天,我们从一条以枣子树命名的街巷——枣子巷,开启跨越百年的穿越探索之旅,追寻乡村小路到特色街区的百年变迁;感受现代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街区新范式,在这里

沿着西安中路一巷直行,穿过与西安南路交叉路口,城市新地标枣子巷牌坊矗立眼前。继续直走,随着牌坊移到身后,便置身于金牛区西安路街道的枣子巷了,公园城市街区“新范式”的街景氛围一下就有了。

新范式,有何新?

图片11.png

这里的新是传统文化的“新”。

空气中中药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鼻子闻到的是药香,脑子闻到的是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气息。

这里药房林立,南京同仁堂、德仁堂、成都大化堂等10余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在此入驻,也有着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深厚的中医药资源,更具传统风格的各类门头,来自传统之中,立“新”于现代城市。

“枣子巷对中医药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宣传非常用心,中医药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周边居民朋友越来越了解中医,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了。”成都大化堂BD拓展部的杨胜称赞道。在枣子巷工作一年的她看来,枣子巷的“新”在于“很现代,而中医药文化在这里生机勃勃”。

图片12.png

▲中医药文化景墙

这里的新是“已消失的再重现”的新。

街景不一样,林立的建筑不动声色地在提醒游客“瞧我的复古外套”。骑楼、连廊、枣子巷复古牌坊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及构筑物,营造起了枣子巷街景的鲜明底色——民国风情。

枣子巷的新是依“旧”如新。

中医药文化积淀数千年,源远流长;形成于民国时期的枣子巷也走过了百年时光。但两者都在城西焕发新机,枣子巷依托“旧”的中医药文化、百年街巷发展史,打造了新的城市地标,成为新的文旅打卡地,呈现了一条沉淀百年的“老巷子”和一种公园城市街区“新范式”。

新潮与老旧,枣子巷的城市记忆

2020年底,成都市第四批“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名单公布,枣子巷街区出现在文化创意主题旅游目的地一栏,而彼时距枣子巷街区改造后开街刚刚一年时间。

“新”“潮”字样在枣子巷加章盖戳,这或许令许多人难以预料。

追溯百年前,这里只是一条有不少枣树的乡村小路,枣子是它的唯一标签。枣子巷在20世纪50-90年代逐渐形成城市社区,内有居民院落42个,单位宿舍27个。

▲枣子巷改造前的建筑风貌

枣子巷则是社区内居民生活、工作的必经之路。它西起一环路,东至西郊河,全长880米。枣子巷老居民伍女士今年65岁了, 早已退休的她如今热心于枣子巷社区活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里还是泥巴路。”在她的记忆里,对每天和母亲从营门口走路到青羊宫的上学路印象深刻。“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枣子巷通了公交车,就方便了很多。”

图片15.png

▲改造前

枣子巷改造前,已成为成都市典型的老旧社区,存在两侧建筑老化、地下管网缺失、地面交通混乱、城市风貌欠佳等诸多问题,公共空间品质、街区服务功能种类等也逐渐不再满足居民需求,城市面貌亟待更新提升。

2017年,成都市启动天府锦城项目,规划的“八街九坊十景”中以“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将枣子巷纳入其中。

枣子巷的改造着眼城市发展与时代需要,直击民生痛点,拆除危房16间、违法建筑110处,完成雨污管网、水电气改造,增加绿化3000余平方米,立面改造20栋建筑,并提档升级了沿街业态。

图片16.png

▲2019年开街的枣子巷

改造完成后的枣子巷集中医药文化与民国风情于一体,还是成都首条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完成了从“背街小巷”到“热门打卡地”的全面升级。

图片17.png

“现在枣子巷变漂亮了,环境好,社区还经常组织卫生清洁、公益宣传活动,住在这里生活越来越安逸了。”伍女士表示,自己虽然退休了,但很愿意参与社区各类公共活动,为枣子巷贡献“老居民的力量”。

以人为本的一体化设计改造

在人流如织、药房林立的枣子巷,“医者仁心”仿佛将街巷拟人化了一般。机非隔离交通有序,更多公共空间和社区花园供人使用,城市家具、拆围透绿、多杆合一、箱体美化、海绵城市等措施也在这里被运用,这里对人更友好、更安全、更舒适。

图片18.png

▲建筑立面统一风格

安全、舒适得益于改造升级中以人为本的“街道一体化设计”这一关键理念。有别于普通道路改造仅对道路和管网本身进行功能提升,枣子巷改造是将整个街道U型空间进行了一体设计。“就是将街道平面布置、街道立面控制、街道设施配置全要素的整体打造。”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所属市市政交通院设计四院副院长解国君介绍。

图片19.png

设计团队在前期策划中基于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了包括以人为本、文化导入、场景营造、风貌提升在内的优化设计原则。“后两个原则实际是为服务前面的‘以人为本’和‘文化导入’,说到底是要服务于人。”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所属市建筑院项目负责人张瞳说。

街道一体化设计把“人的体验”提到了最核心的位置。配套公共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流动餐饮车等服务设施,为街区旅游的发展准备物质基础;机非隔离带、调整道路中线,统一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地面标高,采用“人车共享”设计等方式,这一系列设计都为街区内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图片20.png

▲断面改造实现机非隔离

而在文化彰显层面,张瞳认为,“街区打造要落实公园城市理念,一定要在设计中结合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空间内涵。”枣子巷街区的西安路供销社、枣子巷照相馆、枣子巷理发店、骑楼、连廊、枣子巷复古牌坊等,都是通过复原有时代记忆的城市文化景观设施呈现。

图片21.png

▲枣树文化景墙

荣誉加“身”,街区产业蓬勃发展

开街四年多以来,枣子巷牌坊早已作为新的城市地标深入人心,而整个枣子巷街区在采用策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即EPC+O模式)下,打造出的体验型、互动型、符合旅游消费的沉浸式新场景,正不断引导街区产业发展。

图片22.png

在EPC+O模式下,预期收益与前期开发绑定,倒逼工程质量升级,各环节合理交叉、充分协调,提升项目效能。因此,枣子巷街区从策划阶段到最终呈现,无论是从建设周期还是从不同区域的改造上来讲,其对项目整体质量和效果的把控作用不可忽视。

“应该说它(EPC+O模式)有一个全过程整体把控,能够很好地把项目前期的一些想法最终落实,相当于从前端到后端都为项目的延续性、完整性提供了保障。”张瞳表示。

在枣子巷街区改造方案中,设计团队提出“营造公园城市一体化的街道场景”“建设以人为本、 安全、 美丽、 活力、 绿色、 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的愿景。

图片23.png

到今天,枣子巷完善的慢行系统彰显了以人为本理念,清爽洁净的街面空间和优美宜人的绿化景观体现出生态理念,中医中药健康养生则支撑街区蓬勃发展、展现街区焕新活力……

走过百年时光,枣子巷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融入城市变迁完成蜕变,探索出了一条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城市更新路径。

2020年,在城市更新荣誉奖项网络评选中,枣子巷入围“示范片区”案例;2021年,获得“全国社区商业特色示范街”授牌;2023年,入选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更新“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图片24.png

李旭东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雷浩然 图据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