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经济增长和经济体量的主要引领者和贡献者。包括县级市在内,目前全国有近700个城市(不含港澳台),其中哪些属于强城?
8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深圳产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专家发布了《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深圳在中国大城强城指数中,综合排名第一;但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城市群拥有19座强城,成全国最大赢家。
▲《报告》发布仪式
据悉,这是继2022年“中国大城强城指数”首度发布后,第二版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的发布活动。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等人,出席论坛并进行相关解读。
《报告》称,这次排名将GDP为5000亿元及以上的城市为大城的“门槛”、强城的起点,并主要参照2023年各城经济发展数据和指标。据此,2023年全国GDP为50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59座,万亿元GDP以上的城市有26座。
和2022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大城强城指标相比,2024年8月28日发布第二版增加了4个指标,并对个别指标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样,本次大城强城指数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人力资本存量)、百亿元及以上市值企业个数、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10个指标进行统计。
“仅仅依靠GDP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不完善的,所以这次在指标上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完善。”陈宪表示,“过去我们用了6个指标,这次用了10个。再比如,过去我们用人均GDP,这次我们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能更直接反映城市和民生的发展状态。”
▲陈宪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根据新指标统计结果显示,深圳综合排名第一,排在深圳后面的依次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
为什么深圳排名比较高?“我们这个指标尽管是多维度的,但主要还是聚焦于经济,而深圳在过去两年的GDP表现确实比较好。”陈宪解释,“因为强城最基础的还是靠经济支撑,当然,我们也兼顾了环境和民生等发展指数。”
陈宪说,尽管2023年深圳GDP依旧排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但深圳拥有诸多的“第一城”,比如中国工业第一城、中国外贸第一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城——深圳的产出中,有近一半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深圳还是研发投入第一城。数据显示,深圳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5.8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GDP规模上看,强城对全国GDP的增长做出了主要贡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报告》显示,2023年,59座强城的GDP总和占到全国GDP比重的57.5%。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上,2023年,59座强城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48%。这意味着,超六成的全国GDP来源于这些强城。
《报告》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强城正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强城时代。
在强城空间分布上,《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拥有的强城数量最多,为19个。排名紧随其后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其拥有的强城数量分别为6个、5个、5个。
但截至目前,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都还没有出现一座强城,未来还有不小的发展潜力。
之所以关注强城分布,主要因强城对人口和就业的承载力十分巨大。《报告》显示,2023年强城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近四成(39.95%)。如果计算强城常住人口和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发现,该比例高达六成。
《报告》从就业方面进行统计发现,59个强城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的41.21%,超过了常住人口的占比。
据悉,这次论坛上还举行了《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的新书发布,该书是陈宪教授团队推出的最新力作。论坛上,该书作者陈宪、夏立军、钟世虎、彭冲等人分别进行了主题分享。
▲陆铭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以《产业、创新与城市》为主题,陆铭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用工数量、工价等数据,同时深度分析城市与产业、城市与创新、政府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陆铭教授建议,在后工业化时代,地方政府应加大推进创新的影响力,通过普惠式政策来促进创新,同时对平台经济的演化要适当包容,以此激发基于数字的创新,以营造更良好的科创氛围。
红星新闻记者 韦星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