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8月22日,时至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而在成都崇州的怀远古镇,纵使天气炎热,依旧挡不住大家对“怀远三绝”的热情。本期“顺时·让美好发生”,成都银行美好生活探寻官林卓颖走进怀远古镇,跟随怀远三绝市级非遗传承人唐映雪,探寻叶儿粑“三不粘”的同时,了解“怀远三绝”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故事。
“三不粘”的叶儿粑唇齿留香,“粘住了”食客的味觉记忆,宁静的小镇,暑热渐渐消退,秋风即将送来惬意与舒适。
揭秘“三不粘”:两种米配比、浸泡时长等都有关
说到怀远古镇,更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当地的招牌美食“怀远三绝”——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其中的代表性美食叶儿粑,是遍及四川的风味名小吃,因其制作时用柚子叶包裹蒸食而得名,具有色泽淡绿、皮面滋糯、咸甜兼备、清香可口的特色。
胖乎乎的叶儿粑,包裹在绿色的粑叶之中,看上去软糯,入口过后却没有想象中的粘黏,伴随着每一次咀嚼,香味充满整个口腔,不知不觉间手里又拿起了第二个,舌头还在唇齿间扫动,似在回味刚刚的美味体验。而口腔中再难寻点滴残留,丝滑得有些出人意料。而这正是“怀远三绝”之一叶儿粑的一大特点。
“我们叶儿粑最大的特点就是‘三不粘’——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说话间,唐映雪微微抬头、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几分。而在这份骄傲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对细节的打磨。“首先是糯米和大米的配比,经过几代人的反复尝试,可以说是秘方。”唐映雪介绍说,然后制作流程也很有讲究。
其中大米粉不是直接用干大米磨成粉,而是先浸泡,磨成浆,再吊干,即装进布袋吊起风干。季节不同,大米浸泡的时长也会有所调整。像现在天气热,浸泡时间就会短一点,冬天气温低时间则会长一点。而这些还只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其他工序还有很多类似需要注意的细节。看似很简单的叶儿粑,实则是几代人的匠心之作。
说到传承:自己更多是责任,女儿更多是爱好
四门四大街的格局,清代和近代风格的建筑,经历了时光的考验,仍难掩其精美和古典,阳光洒在石板路上,走进怀远古镇,穿梭于街巷中,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怀远古镇位于成都崇州以西20公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临街摆柱,前殿后院,廊楼结合和四合院引巷子住家,是怀远古镇的基本风格。
“怀远三绝”远近闻名,除了其美味之外,只能在怀远制作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对地质与水质的挑剔,同一主厨用同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却做不出这三绝。1958年,怀远街上成立了一家集体小食店——“东方小食店”,唐映雪的爷爷唐明泉是其中一位员工,并提出了叶儿粑“三不粘”的概念。后来,小食店由唐映雪的父亲唐君展继承,他进行改良、创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唐叶儿粑”。
唐映雪最开始接触家族生意,是在1992年,那时她刚从成都卫校毕业,“当时我更想从医,继承家业有点不甘心,更多是出于责任”。如今,那个被顾客多问几句都会脸红的大姑娘已变得干练,将“唐叶儿粑”搞得红红火火。2006年,唐君展年满60岁时,唐映雪开始独立经营“唐叶儿粑”,正式成为第三代传承人。
2008年,唐映雪扩大经营规模,一共有10间铺面近400平方米,是老店规模的3倍。更令她开心的是,女儿对美食很感兴趣,代代相传的手艺得到了传承。除了女儿,唐映雪前前后后带了近百位徒弟。“叶儿粑从口味到制作材料都在不断创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并愿意以此为事业,这是更可喜的变化。”唐映雪笑着说。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