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大主战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有力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地区又有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演绎?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甘孜、阿坝等地,将目光聚焦在当地的年轻人身上,看他们如何留在乡村、振兴乡村,在大山里演绎精彩的青春故事。
每年七到八月,是川西最美的季节,草长莺飞、凉爽宜人。采集完虫草的村民齐聚村口草原,搭起帐篷,备上酥油茶、宰上几头牦牛,狂欢10余天,共同度过一年一度的“耍坝子”节。
四年前,甘孜州理塘县然日卡村,一个名叫丁真的男孩意外走红网络,成为“顶流”,乘着丁真的流量,村子也跟着变化。
四年过去,村子已焕然一新。一个曾经的游牧村,如何将流量变为客流量,那些回村的青年与“新村民”们,又在演绎着怎样的乡村故事?
▲格聂之眼
-01-
“草根”村干部
“镜头可不可以不只对着我一个人拍,其他人也要照顾到。”面对记者的镜头,村干部牛麦说。理塘县然日卡村因丁真的一个镜头火了,村里人开始学着面对镜头、习惯镜头,也想要更多的镜头。群众工作不好做,牛麦摸清了如何从微小事情中平衡村民关系,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
2020年11月,丁真爆火,作为他的家乡,然日卡村迎来了蜂拥而至的游客,用驻村第一书记吉村的话来说:“当时房子还没装修好,家具还没摆好,客人就到家门口了。”
▲大量游客来到然日卡村
作为曾经的游牧村,他们在软、硬件上都没做好“接客”准备,账不会算、汉语不熟练,“有的连名字都不会写”,也不会和游客打招呼,被许多人断言“这碗‘旅游饭’吃不下来”。
那时,从镇上派下来驻村的吉村,第一任务就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就要从村干部的配备入手,更新血液,把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轻人纳入村两委,这就有了牛麦被村民“远程”推选为村干部,从成都回村“救急”。
▲吉村
只有24岁的村干部牛麦,任职已有3年。推选牛麦一是因为年轻,二是因为他在大城市闯荡多年,有着不一样的眼界。村里有大学生村干部,但他们一直在外读书,没吃过多大苦,对村子的情况不了解。吉村说,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牛麦,是典型的“草根”村干部,土生土长,“上山、下水,所有活儿都干得来,对村子的情况也知根知底,工作开展起来也顺畅。”
新的村两委,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年轻干部们帮着村民将民宿放到网上预订。为了接待好客人,村里开办了农牧民夜校,普通话从最基本的教起,再到学炒菜、学修摩托车……有了网,村里的年轻人学着用镜头记录家乡,通过直播带货,将当地的虫草、松茸特产带着“出村”。
▲然日卡村村民参加赛马比赛
-02-
回村的大学生
牛麦的童年是在没水没电的然日卡度过的,而现在的然日卡,一栋栋民居围绕村子主路修建,“耍坝子”时,村民的帐篷里除了新鲜的牦牛肉,还有各种饮料、菜品以及热带水果,种类繁多,还能和游客分享。
“这在以前不敢想。”牛麦曾经因为读书路途遥远,也因为家中需要劳动力,他选择回家帮忙。后来他跟着师傅去理塘学剪头发,“最开始出去连洗发水和沐浴液也分不清。”他也常常因此懊恼,特别是现在当了村干部,好多事情都要重新学起。
那时,村子里的人开始大量迁往县城,牛麦也去了更大的城市,他有时也在想,为何外面的城市有那么高的楼、那么多的车,而家乡却很少出现在新闻里。
回村大学生郎加一家也在那时去了城里。4年前,当村子来到聚光灯下,一半的人又选择了回来,他们回来看到,村子里路、水、电、网都已通了,他们在这里盖新房、修民宿、开餐馆,迎接游客,又重新融入村子的运行中。
▲然日卡村航拍
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次称它新毕业后也回到村里当了村官。他说,这里是自己的故乡,虽然学到的东西不多,但回来“能帮一点是一点”,也让村里人知道读书的好处。现在,到了松茸收获的季节,他会帮着村民通过网络向外宣传、售卖。
▲村干部次称它新在参加比赛
现在,随着来村子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也逐渐明白,没有文化走不通,大家开始鼓励孩子读书。采访时,村里的年轻人都会说汉语,他们读书的地方除了理塘县周边,还有成都、绵阳等地。牛麦的四个弟弟妹妹也上了学,他高兴地说,“小妹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马上录取通知书就要来了。”
-03-
留下来的“粉丝”
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民,丁真的“粉丝”,也是村子的常客。
作为丁真的“真爱粉”,阿佩从2021年就来理塘了,从最开始抱着“冲业绩”的目的而来,到现在她把这里当作自己的“诗和远方”,在丁真之外,美景和当地人的淳朴都同样吸引着她。
▲然日卡村的一间民宿里贴着丁真的海报
曾经,“粉丝”们常常一年来几次,打卡、拍照、宣传。今年,阿佩感觉来这里的大多是游客,不再多为“粉丝”。游客多了,有独立卫浴的民宿已经订不到了,紧俏的民宿要半个月后才有房,她觉得宣传效果已经出来了。
阿佩还记得2021年初第一批“粉丝”来时,村里的房子只有一层,民宿也只有一家,由于人太多,她们只能挤在村民的客厅。那时当地没有餐馆,做饭的佐料也很单一,“基本只有盐。”她们只能自带食材。但到了当年7月,村民很快就腾出了许多房子改造成民宿。去年,家家户户开始修建两三层的民宿,“独立卫浴有了,供氧、智能马桶、语音智能房间啥都有了。”刷视频时还看到村里请了厨师专门教村民做菜、倒酥油茶、铺床,她感受到了村子的用心。
▲然日卡村正在建设的民宿
上班时,阿佩也能在“粉丝”群里看到村子几年的变化:游客中心、大型超市、公共厕所、路灯、垃圾桶……但不管怎么变,小卖部的矿泉水永远是两元。这又让她看到村子的另一面。
曾经的游牧生活,让村民学会了只有团结才能抵御自然界与外界的入侵,而流量也算是一种“入侵”。“接得好就是好事,接不好就是另一种说法了。”牛麦说,最开始流量带来的收益只集中在村里的几家人,但村里没人愿意因为这拨流量而破坏相互间的感情,因此村子紧急开会制定规则,让村里的每户人轮流接送游客,“这样每个人都能挣到钱。”
做人类学研究的刘昕芮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住上几天,她说,这里的集体家庭观念强。现在,进村的路正在翻新,拓宽一倍的水泥路在明年就可投入使用。吉村说,根据游客建议,当地政府从路、路灯、安全饮水、民宿改造、招商引资等方面下了大力气,“7000多万的路下来了,4000多万的‘三线下地’也下来了。”一项项政策下,然日卡村的变化比想象更好、更快。
▲村干部正在帮在村投资的民宿老板解决电缆入户问题
-04-
卖咖啡的东北人和高端民宿的主理人
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现在,村子里有卖川菜的餐馆,也有卖当地特色菜的餐馆,西餐、火锅店也在筹备中。到了“耍坝子”节,百公里外的烧烤摊主也会赶来接一拨流量。
梁敏家的民宿走高端定位,到了七八月,上千元一间的民宿满房率能达70%-80%,她的民宿也给了当地村民信心,“觉得可以吃‘旅游’这碗饭了。”村民们纷纷开始投钱,新建、改造民宿,一栋栋民宿很快修了起来。
▲赛马节期间,村民都会为游客表演锅庄舞
28岁的恩珠达娃,靠经营着两家民宿,买了自己喜欢的车,年收入翻了十几倍,从放牛娃蜕变成了“村里的优秀青年企业家”,“以前牛要养很多年才会长大,卖出去赚钱的速度比较慢,现在民宿就比较快了。”
牛麦也将自己的家改建成两层小楼,楼下开餐厅,楼上开民宿,明年就可以营业。虽然修民宿的钱是凑的,但他“非常有信心”。
从外地来这里经营川菜馆的夫妻,面对大量游客,常常忙到不想说话……东北人宋悦洋的西餐厅也将在明年营业,他和老婆开着咖啡巴士环游中国数年,去年来到然日卡后,便决定租下村里的老房改造成西餐厅。他说,留下来,不仅因为风景美,也考虑了当地的营商环境。他指了指村子路两边的房屋,“这些房子都已经全部租掉了,有人过来囤了地,虽然还不知道干嘛,但是先租下来再说。”
▲宋悦洋的咖啡车
在村里这几年,吉村一路见证村子从荒坡变成“大草原”。村里的旅游经济做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从以前人均收入7-8千到现在4-5万,每年每户的民宿收入至少都有5-10万,“最高70-80万。”梁敏认为,自己民宿存在的社会意义要比经济价值大得多,“单打独斗永远不可能形成旅游经济,这需要多业态合力、共同发展。”
她现在看到的然日卡村,人人都干劲十足。
▲然日卡村通往格聂之眼的山路,正在拓宽修缮中
-05-
让村民真正学会吃饭的本领
在宋悦洋西餐厅的屋顶,正好可以看到雪山,转身,是成片的草原。“以然日卡为中心,方圆5公里内能看到,包括高山草甸、河谷、温泉、瀑布、雪山在内的所有高原风景:”在宋悦洋心里,然日卡的美景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宋悦洋正站在自家屋顶介绍附近风景
数据显示:格聂镇的总床位2000张左右,然日卡就有700张,游客多的时候,村子里常常一床难求。
巨变不仅在然日卡,还在其他村落发生。格聂镇党委书记泽仁四郎说,周边的乃干多村、则巴村、喇嘛垭村等多个村子在然日卡村的流量辐射下,挖掘当地景点,许多来自重庆、湖南、广东的投资者、求职者也跟着游客来到这里,开民宿、餐厅、咖啡馆,业态多样,生机一片。
牛麦说,曾经大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向往,而随着游客的到来,村民们也借此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许多大学生也回了村,“家乡能发展起来,大家也更愿在家乡待着。”回村青年多吉说,因为这里“有家,有朋友”。
▲然日卡村村民参加赛马比赛
村民真正脱了贫,乡村才能真正振兴。
如何衔接?吉村说,“脱贫不脱政策”,现在村里的各项建设都在持续完善、更新。去年,由政府投资的10家民宿已在装修,建成后,将租给第三方经营,利用他们的经验以及强大的“朋友圈”,给村里的旅游提档升级。村民们也要参与学习,“让老百姓学到吃饭的本领,自己也能有本事经营起来。”
牛麦也认为,真正的发展不只是把房子、路修好,而是要让村里人能跟上时代,大家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在村子里就能赚到钱,“路政府可以帮我们修,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发展。”
无人机飞过格聂之眼上空,他看着记者手中监视器里清晰的画面,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前牦牛丢了要翻山去找,现在可以让无人机帮我们放牛了。”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章玲 摄影记者 赵牧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