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课间10分钟受约束”问题,如今以时间的名义进行回答,并纠偏校正,理应值得鼓掌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该消息随即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纷纷叫好支持,并呼吁全国推行;但同时,也有网友担忧:课间都不让出去,延长有什么用?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落实“课间一刻钟”是否彻底,成效几何,相信也是不少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去年10月,新华社一篇关于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的调查报道,引发全社会关注,“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课间校园变得静悄悄”等更是深深刺痛家长的心。
从各方信息来看,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以纪律之名,想方设法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准在楼内喧哗跑跳,美其名曰“文明休息”;比如以管理之名,课间不许出教学楼,“确保学生安全”;若是再遇到老师拖堂或早到,课间时间被再度挤压;更有甚者,干脆把课间时间变成赶教学进度的补课时间……以至于媒体纷纷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学生在课间体育游戏。图据视觉中国
课间10分钟,某种意义上说,早已成为一种标准时间。北京此番为义务教育学校重新校准“课间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课间一刻钟”将成为教学任务和教育责任的新标准,这是给教育松绑,也是给挤占约束课间时间的学校和教师松绑,最终要实现的则是给难得走出教室的广大学生松绑。过去的“课间10分钟受约束”问题,如今以时间的名义进行回答,并纠偏校正,理应值得鼓掌。
“课间一刻钟”这个新的时间标准,既是引导,更是提醒:保证孩子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学校和教师不要占用。
如何落实好“课间一刻钟”?给教育松绑,给学生更多课间时间,关键是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让“课间一刻钟”行之有效,多给的户外阳光,也必须得由学生的笑脸来承载。就像设定早起闹钟那样,设置好“课间一刻钟”这一发条,上课期间需要争分夺秒,但时间一到,更需要果断拉响下课铃声:上课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以任何原因占用课间时间。
当然,把更多的户外阳光,还给孩子们,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比如学校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安全教育,因地制宜拓展课间活动空间和形式,而家长与教育部门也要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营造宽松氛围等。
说到底,课间调整的是时间,却不只是时间。期待这样的“北京时间”,在探索的路上打通梗阻,也尽快如网友所期所盼的那样,在全国通用共享。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