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仿佛给出了很多诊断,但最后的药方却是“多喝热水”
徐峥的新片《逆行人生》自上映以来遇到了不小的争议,两极分化明显。点赞者认为该片刻画真实,聚焦了小人物,属于难得的现实题材电影;批评者则认为电影深度有限,而且属于消费外卖小哥,是“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
《逆行人生》肯定不算一部烂片。情节紧凑、剪辑专业,气氛营造得非常到位,尤其是主角高志垒的境遇跌落,相信会令很多中年人感到“恐惧”——令人窒息的生活压力确实透过银幕传递了出来。《逆行人生》目前的豆瓣评分是6.9,或许是一个比较恰如其分的评分,作为商业片来说,《逆行人生》是及格的。
但《逆行人生》却没有那么好,徐峥的上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可是高达9.0。而票房也给出了答案,截至8月12日,《逆行人生》的票房突破2亿。目前票务平台给出的总票房预测更是仅有4.66亿,而在上映前预测这是一部10亿+作品。可以说,《逆行人生》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电影海报。图据@电影逆行人生
《逆行人生》的问题到底在哪?有些批评,诸如“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其实没什么道理,要是按这个逻辑,所有拍普通人的电影都没资格存在了。但这句非常不专业的影评,或许道出了症结所在——《逆行人生》是一部打着“为外卖小哥代言”旗号的作品,但并没有担负起这样的道德期待。
《逆行人生》其实是两种话语的缝合:被裁的程序员、曾经的精英人群,辛苦的小哥、城市里的劳动者。电影让主角高志垒用体验型的视角去观察外卖小哥,这就导致电影出现了一种头重脚轻的观感:描述中产困境的部分非常写实、细腻,但一到描写外卖小哥的难处,却变成了元素堆积——家里穷、孩子生病、用户给差评等。
而一些外卖员完全是失语的,比如带高志垒入行的大山、老张,几乎没有任何复杂的背景和心理描写,变成了电影中负责插科打诨、调亮色彩的存在。这就让整部电影的焦点很游移:这似乎并不是给外卖小哥看的电影,目标受众依然是城市精英,是让他们感同身受,这大概也是“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这句评论的来源。
《逆行人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它的下限不低但上限不高。所谓下限不低,是这部电影的各种技巧手法很娴熟;上限不高,则是说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观察视角过于浮泛。
客观来看,《逆行人生》并没有回避什么,外卖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它几乎全都触及了:无理的顾客、蛮横的保安、逆行导致的车祸、无情的算法等。尤其是高志垒因低血糖倒地不起,却依然要掏出手机进行“微笑验证”,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挤出微笑且屡屡失败,这一刻对“系统”的批评几乎达到顶点。恰好此时镜头里他为顾客买的鱼跳进了苏州河,观众甚至以为会有什么类似“鱼死网破”的高潮剧情。
然而并没有。剧中所有大小矛盾都被巧妙而圆滑地化解了:顾客无理就好言好语,保安、宿管阻拦就递烟和小礼品,至于逆行和平台不合理的规定,则直接忽略了、一切照旧。电影仿佛给出了很多诊断,但最后的药方却是“多喝热水”。
当然,这或许是《逆行人生》的克制,它只描述困境,却没法解决困境。这并不完全是《逆行人生》的问题,导演大概也想创造一种爽感,但过于贴合复杂现实的主题,让任何快刀斩乱麻的方案都变得不太可能。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情与理的纠缠与困境,最后通过立法层面的改变来实现了主题升华。但在《逆行人生》里,却没法悬浮地制造一种戏剧性的转折来解决问题。
现实的种种因素,终究束缚了电影的想象力。电影本身也在展现这种纠结,批判达不到力度,连大团圆的结局,主创也得小心翼翼地端出来。比如高志垒成了“单王”,但依然卖了房;因为开发了“路路通”小程序而被总部看上,却避免直接描写他阶层再次跨越,而是留下了悬念。这种试图左右逢源的处理,终究会让电影陷入尴尬,不够“惨”也不够“燃”,当然也就无法让观众过瘾了。
但这部电影依然是有意义的,电影本身的“困境”就很值得琢磨。外卖小哥的境遇备受关注,但怎么改善却很难有一个直截明快的方案。这就好像曾经网络上的讨论:“雨雪天要不要点外卖?”雨雪天外卖小哥当然难,但不点又似乎更难——他们一天都没有收入。那该怎么办,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解答,一如这部电影,展现了部分真实,却又无能为力。从这个角度说,能启发人们进行深入、抽象的思考,或许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