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的油橄榄渐次成熟,圆润饱满的橄榄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果实。现代化生产车间里,一颗颗橄榄果经过筛选、清洗、投料、破碎、压榨等多道工序后,变成香气四溢的橄榄油。
经过多年引种推广,油橄榄已长成了伍合村乡村振兴路上的“摇钱树”,全产业链发展渐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伍合村油橄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产鲜果230余吨,产油21.5吨,产值达700余万元。
油橄榄种植有“钱”景
走进位于伍合村的油橄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沿着梯田逐层而上,枝繁叶茂的果树上缀满了鲜嫩的果子。
伍合村地处孙水河畔,“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伍合村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要从伍合村前党支部书记罗瓦尔一次偶然与油橄榄的“邂逅”说起。
“当时出去旅游,看到当地种植连片的油橄榄,我没见过,觉得稀奇。我们村以前集体经济很少,老百姓以前种过蚕桑,没成功;还种过车厘子,也没有挂果。回来后,了解到我们邻县冕宁就有种植,我就用5亩地来做试验,没想到成功了,就这样干起来了。”罗瓦尔回忆道。
伍合村的土壤为沙质土壤,为了找到适合种植的油橄榄,在考察国内外多个地方后,引进了1500株不同品种的油橄榄进行了试种,并根据长势和挂果的情况,先选出四种进行种植,最终确定了其中三种进行规模化种植。“我们自己取了名字叫一号、二号、三号,这三种结的果子好,出油率也高。”罗瓦尔说。
为了将产业链留在本地,将产值收益留给群众。在喜德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伍合村油橄榄种植基地进一步提档升级,以两万亩标准油橄榄种植基地为规模进行规划,启动油橄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包括生产区、研发中心橄榄特色餐饮区、油橄榄标准实验室、油橄榄品种试验区及文化广场等,结合伍合村新村建设及当地合作社,打造高标准观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高品质特级初榨橄榄油及橄榄日用、化妆品等,进行餐用橄榄国内适应研究,橄榄叶片,橄榄果渣等抗氧化物质提取及产业化。
从2017年成立公司到2019年注册食用油品牌,建立特级初榨橄榄油加工厂,再到与当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协作,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持续扩大油橄榄种植规模,不断促进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在这个联合体中,公司着力上层构建,合作社专注底层构建,优势互补。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公司占股64%,合作社占股36%,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着力发展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合作社负责油橄榄果等木本油料作物,肉牛,禽类等的初级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打造综合利用循环产业联合体,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
绿了荒山富了村民
历经多年来的辛勤耕耘,千亩荒山已然绿树成荫,基地生产的橄榄油被送到全国各地的餐桌,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产业,既绿了荒山,也富了村民。
“在作物或农场未有足够收益效益分红前,公司提供资金到合作社给予入股土地的农户每年800元/亩的保底金。并雇佣合作社农户,在合作社和公司务工,免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伍合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拉依说惹介绍道。
据介绍,公司将深加工产品和高溢价品牌化商品销售所得的利润的36%分给合作社,形成互利共赢良性发展的格局,并能促进产业升级,农户不再靠辛苦的劳力和出售低附加值初级产品获利。
同时,在葱郁的油橄榄林下,伍合村还开展了一项革新的农业模式——黑木耳种植。通过公司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紧密合作,公司做好品牌渠道,合作社做好菌棒生产及林下种植。此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值,带动当地农户经济增长。
“伍合村在油橄榄树下种植黑木耳,这一模式是喜德县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一个典范,展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展望未来,伍合村将通过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持续增收。”拉依说惹说道。
如今,伍合村以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拓宽发展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橄榄树上的“液体黄金”正流进千家万户,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王维华 江滢 你阿木 米赢
来源: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