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
75年来,绵阳工业不断焕新赋能、迭代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挺起了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脊梁”。从“传统”到“现代”,代表绵阳工业“软”实力的纺织业和“硬”实力的钢铁产业更是一路“焕”新。
“硬”
抢滩升级
迭代更新铸造工业“硬”支撑
走进位于江油市武都镇的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特钢”),顺着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孙俊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连轧1350新生产线在调试阶段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中控室操作人员在根据产品品种、要求调整参数,设计对应的程序。
↑长城特钢1350新产线
说起这条1350新生产线,孙俊难掩心中的感慨:“这条产线对于长城特钢来讲,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工序,它上接炼钢,下接加工单元。”
据孙俊介绍,新型工业化、智改数转是传统工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公司发展降本增效的要求,为产品迭代更新做好技术上的硬储备,公司从2022年开始立项,经过一年半的筹备、施工,现已进入调试生产收尾阶段,即将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实际投资将近4亿元,结合长城特钢的一些产品特点,包括参数的设计、轧制道次的设计等关键工艺,整个设计完全实现自主化,目前国内没有完全的一条复制生产线。
↑长城特钢老产线中控室
新线正式投产后,生产效率在老线基础上能翻一番,从效率到产能产量,再到产品的质量指标,都会有大幅的提升。比如,成材率指标同口径比较,能提升8%-10%。此外,轧制进度和转续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说起公司近30年来的变化,孙俊认为,产品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是公司历久弥新的重要“法宝”。“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和华南,而公司身处内地,运距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标行业高端,对公司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们在高端模具用钢,特别是镜面模具用钢、塑胶模具用钢等方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华东、华南这两个区域,长城特钢的品牌还是很响亮的。”不仅如此,公司在叶片用钢方面,也进行了品种的拓展,和东汽、哈汽、杭汽等几家国内主流的汽轮机叶片用钢单位,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总量历年来连创新高。
↑长城特钢1350新产线
一路走来,作为老三线企业的长城特钢,始终秉持特钢报国初心,下一步,将继续围绕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这一战略方针,从技术革新、装备投入、市场开拓、产品迭代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自有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绵阳经济的腾飞贡献长城特钢应尽的力量。
“软”
埋头深耕
多维发力提升产品“软”实力
9月19日一大早,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工程师马勇就在第四车间生产线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一看生产工序上的每道环节、摸一摸半成品衣服的关键缝接部位……
“这是我们正在赶制的一批冲锋衣订单,准备发往沿海地区。这款冲锋衣深受消费者喜欢,属于我们的一款热销产品。”马勇告诉记者。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服装纺织行业属于传统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第四车间已经引入了一条自动智能吊挂生产线,上一个环节的工人只需把半成品挂到吊挂机上,就自动运输到下一个工序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马勇告诉记者,公司是2006年引进的这条自动智能吊挂生产线,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车间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人工来回搬运半成品的劳动强度。
而同样智能化的还有裁剪车间,原料裁剪、切片均由机器完成,配合人工参数设计,使得原材料利用率可达88%,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耗损。
正是因为有了生产工艺上的不断“软”化、生产流程上的持续智能化,使得公司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今年,已接到10万套订单,目前,各个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确保订单按时交付。
↑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展厅
改革开放后,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拓展民用服装市场,引发了产品从面料到性能的全面转型升级:在面料方面,从最初的棉、麻、毛、丝到广受欢迎的“的确良”,再到现在的彩棉、竹纤维、碳纤维、银纤维等,甚至防火防水防化、“隐身”等高科技面料;在款式方面,从型号单一的军干服、中山服等,发展到现在的冲锋衣、卫衣和各种制服;在工艺方面,最早是一台缝纫机、一个熨斗生产服装,现在已经发展到智能制造,生产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甚至有一部分机器操作手可以代替人工工序进行生产。
↑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走进公司展厅,几款为绵阳南郊机场设计的制服格外吸引眼球,“从设计、选料到制作完全都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我们选择的面料是羊毛、涤纶加防静电丝,这个面料具有防静电、舒适挺阔、定型的功效,能够很好的展示空乘人员的良好形象。”马勇侃侃而谈。
“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技术改造,整个服装行业实现了优化升级,如今的服装产品更加舒适柔软,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马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