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竹在湍急的江水中漂流
34岁的孙文竹坐在橡皮艇上,独自面对两岸风景,内心如同一汪江水,时而平静,时而激浪翻涌。
长江之上,无人机俯拍下的橡皮艇显得很渺小。这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时间的长河”,常常会躺在橡皮艇上顺江漂流,自由地“放飞”自己。
三个月前,他还在湖北家中照顾两个孩子,是一个“全职奶爸”。他说,妻子工作比较忙,他处理生意上的事,时间自由,便承担了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的任务。直到母亲从老家过来,他才终于有了脱身的间隙,开始了自己的“长漂计划”。
一个人漂流长江,他曾跟妻子提过很多次。这一次,妻子终于答应了。没有更多时间准备,他赶紧收拾东西,带上橡皮艇,开车从武汉赶到了攀枝花。
6月6日早上,他在攀枝花渡口大桥下方不远处放下橡皮艇,正式开启一个人的“长江漂流”;8月23日,历时79天的漂流,他成功抵达武汉。中途,他曾在重庆短暂休整,那几天正值洪峰过境,滚滚江水蔚为壮观。回到武汉家中后,他短暂休整了一下,陪伴孩子直到开学。
9月12日,他再次启航,一人一艇,朝上海的长江入海口而去。截至9月23日,他已漂流到江西九江,计划在一个月之内抵达终点……
一个人的“长漂计划”
如果错过,怕再没有勇气
▲孙文竹在攀枝花出发时的场景
“你为什么也睡不着。”6月5日凌晨3点过,孙文竹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文竹早”上发布了长漂旅程系列的第一个视频。地址在攀枝花,他坐在路边的一张帆布椅上仰望夜空,街上灯光迷离,朦胧中有一种无法名状的松弛感。
他说,这趟旅程梦想了20年,他从小在江边长大,熟悉水性,望着长江,就想到了远方。
1985年6月,被誉为“长江漂流第一人”的尧茂书乘着“龙的传人”号橡皮筏从长江源头出发,历经沱沱河、通天河,一个月后在金沙江触礁遇难,年仅35岁。1986年夏天,受到尧茂书鼓舞,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等长漂队伍,在滚滚长江上展开惊心动魄的漂流探险活动。最终,历时五个多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成功漂流至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这是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长江,轰动全国。
孙文竹曾经读过关于尧茂书的故事,也对1986年首次完成长漂的队伍有所了解。但对一个90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故事。他相信,如今的长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等大坝,早已将很多险滩激流变成开阔的湖面,沿途的交通、城镇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补给。
▲孙文竹划着橡皮艇
出发前,孙文竹并没有过多准备,橡皮艇是几年前买的,他曾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划过几次。他在地图上找到了攀枝花,觉得从这里下水比较合适。名为“文竹早”的短视频账号,也是决定出发后才注册的。充电宝、直播设备、太阳能板等大多是临时在网上购买的。
这个决定“一个人漂流长江”的年轻人,身材瘦削,戴着眼镜,白白净净,看起来甚至有些“文弱”。但他喜欢户外运动,上大学时曾在秦岭徒步6天5夜,后来因为生活、工作的奔忙,户外运动爱好便被埋没。结婚后,他跟妻子念叨了很多次要去长江漂流,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行”。
他坦言,经济上得到了父母的“帮扶”,夫妻俩也很上进,如今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前些年,他经营公司很忙,近两年为了照看读小学的女儿,上幼儿园的儿子,便抽身出来成为“全职奶爸”。
“长漂计划”得以实现,他说,“完全是因为母亲来了,可以帮忙照看孩子,一下子有了时间。”于是,他抓住机会再次跟妻子说要去长漂,妻子终于答应,“去吧,去折腾几天吧。”在妻子看来,漂流长江哪会这么简单,就凭丈夫的一腔热情、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孙文竹在湍急的江水中漂流
但孙文竹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次错过了,就不知道何时会有下一次。他说,自己已经34岁了,也许年龄再大一些就没有力气做这件事了,自己可能就在生活的轨道里继续滑行,没了“说干就干”的勇气。
虽然准备不够充分,但孙文竹很有把握。他说,很多问题只会“迎刃而解”,“如果你没有出发,就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不认为自己是在冒险。
6月5日清晨,他驱车抵达攀枝花,找了一个停车场付了一个月的停车费。第二天早上,他便把橡皮艇放下水,正式启程。
翻船遇险
他以为自己就要死在金沙江里
湍急的江水让孙文竹有些发怵,但他没有犹豫。视频中,刚刚从攀枝花启程的他,显得兴奋而紧张。出发第一天,他就遇到一座在建的水坝,江面收窄,江水变得更加湍急,他上岸观察了地势和水情,谨慎评估后决定漂流过去。
浪很大,水流很快,他奋力摇桨,顶着浪控制橡皮艇的稳定。过了狭窄的急流后,江面豁然开朗,他气喘吁吁地说“面对未知要有敬畏之心”。
“没那么危险,但要不停地划,不然30天回家的这个行程达成不了。”他没有正确估计行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以为30天就能从攀枝花漂到武汉。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差点在金沙江里丢了性命。
▲孙文竹在金沙江翻船遇险的画面
6月20日,四川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官微曾发布一则消息,“6月19日上午,经金阳县山江乡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村组干部齐心合力寻找,终于在金河村发现一人和一只侧翻的橡皮艇在金沙江中漂着,但因水流湍急且离岸较远无法有效实施救援,队员只能暂时通过呼喊引导孙某前往棉沙湾浅水滩处……”
孙某,正是孙文竹。6月19日上午,他在白鹤滩水电站下游遇到险滩急流被拍翻落水,他抓着桨和船包开始自救。橡皮艇也被拍翻倒扣在水中,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被冲走,很多物资也丢了。
他尝试抓住橡皮艇,但随江流漂了半小时也没追上。“江水很冷,脚都有点麻了,冷得受不了。”他只能放弃追橡皮艇,决定先上岸。他奋力往岸边游,但湍急的江水又把他推回江中……他已落水约50分钟,身体出现了失温,“当时体力也不支了,以为自己可能会死在这里。”
孙文竹后来才知道,他在水中挣扎时幸运地被人发现并报了警,救援队一直在沿江搜寻他。“他们帮我把橡皮艇抬上了岸,我到公路边上才看到,来了两辆警车、四名民警,还有救援车和十几名救援队员。”
在过金沙江老君滩之前,多名当地人劝他放弃这一段,如果在这里遇险,不会被人发现,也没办法施救。他听闻几年前有人在此地段漂流遇难,也从老人口中得知1986年长漂队伍途经这里的惊险。
最终,孙文竹放弃漂流老君滩,他把橡皮艇运到下游10多公里的地方重新下水。他觉得自己已经挑战了金沙江,但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量力而行。
独自漂流
在远离现实的“长河”中放飞自己
出发后第一晚,孙文竹在凉山会理境内上岸,想找一处平缓之地露营一晚。为了轻装上阵,他没带帐篷,只有一个睡袋,晚上把橡皮艇反扣过来就可以遮风挡雨。
当时,他看准了一片荒地,走过去却看到两个老人在地里浇水。
“从哪里来?”老人问。
“从攀枝花来。”他说。
“怎么来的?”老人又问。
“漂下来的。”他再答。
老人有些惊讶,得知他准备在地里睡一晚,当即邀他去家里住。他犹豫了一下答应下来。老人的家在半山腰,院子里有茂盛的葡萄树,藤蔓缠绕着盖住了大半个院落。风凉凉的,远眺可见山下的金沙江和对岸的高山峭壁。那天晚上,他睡得很踏实。第二天临走时,老人还送了他一大包芒果,让他在路上吃……
▲孙文竹的长江漂流
每天晚上,孙文竹都会更新视频,剪辑和发布都是才学会的。他也一边摇桨一边直播,向网友介绍自己的长漂旅程,看到的风景,以及“手臂摇冒烟了”的疲惫。很多老家住在长江边的网友会观看他的直播,告诉他沿途的风景,介绍当地的特产,也会提醒他哪些地方容易有险情。还有网友专门到江边来见他,请他去吃饭。
孙文竹说,自己虽然在地图上翻看过无数次,也读了很多关于长江的介绍,但漂流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长江,甚至不清楚要经过几个大坝。他被这些“超级工程”所震撼,也对生态建设的成果感到惊讶。他曾在江中看到成群的大鱼,已经五次看到了江豚。
但他没法停下来细细游览,更多的时候在奋力摇桨,上岸时双脚还不听使唤地“浮着”。“以后有机会,我打算沿着长江走陆路,慢慢地去体味沿途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我也会更加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呼吁更多人一起保护长江。”
独自面对沿江风景,孙文竹有一种远离现实放空自己的感觉,有时候会在开阔的江面停下来,任橡皮艇在江中漂浮,然后躺下来“放飞”自己。
▲孙文竹在风景如画的水域中漂流
在这样一条巨河里,他也很自然地想起“时间的长河”。他好奇于住在金沙江沿岸的村民,祖辈从何处涉水而来,抵达了静默的生活。朝天门码头上,曾经的商船顺水而下,逆水而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那些英雄、诗人,会有怎样的望江而叹,那些发生在江边的战争,有多少在这里走向历史的拐点?
经过前期的漂流抵达武汉,休整一段时间后,9月12日,孙文竹再次出发,继续朝上海的长江入海口而去。9月23日,他已抵达江西九江,长江变得更加开阔,没有了之前的凶险。他说,这又是另一番风景……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杨灵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珒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