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被蜂蜇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可能是‘夺命之吻’,严重的话会致命!”9月26日,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急诊内科朱飞娟副主任医师向记者讲述了最近接诊的一个病例,希望给市民朋友提个醒。
被蜂蜇后男子倒地不起
连续三次肾上腺素肌注
当天上午10点40分左右,阿强(化名)被120急救车送进该院抢救室。
朱飞娟回忆,阿强当时裸露着上身,只穿着一条中裤,全身都在往外冒汗,阿强已经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整个人极度虚弱,呼吸呈叹气样,血压仅78/39mmHg。检查口腔,软腭充血水肿明显。
“我们第一时间排除了心源性休克和肺栓塞的可能,快速血糖也显示血糖正常, 而且阿强的家属提到,他起病前被蜂蜇过,所以主要考虑过敏性休克。”朱飞娟说,进一步查体,被蜂蜇了的伤口处和全身都没有明显的红肿及皮疹。
结合阿强被蜂蜇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初步查体结果,朱飞娟判断来势汹汹的病情应该是被蜂蜇伤后导致的过敏性休克。
肾上腺素肌注、激素静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快速补液吸氧等抢救,经过3次的肾上腺素肌注……30分钟左右,阿强的病情终于得到控制。刚安稳了一会,他又出现了寒颤等症状,医生又给予了对症治疗。
阿强的病情终于逐步得到控制。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救治。
事后,朱飞娟了解到,阿强的友人近日送了他一箱蜂,让他可以养着取蜜吃。阿强在家中给蜂喂食时,不慎被一两只蜂蜇到背部,大概只蜇了两下。随后,阿强便意识不清,倒在地上。旁人掐人中急救后,阿强意识略微好转。他事后回忆,当时胸闷、呼吸困难,感觉自己濒临死亡。
抢救室监控截图。
蜂蜇伤可能致命
不要追逐蜂群,不要拍打追赶
每年的8月—11月,是蜂蜇伤的高峰期。
无独有偶,杭州余杭第三人民医院也接诊了一位被马蜂蜇伤的阿姨。那天,53岁的张阿姨在鸬鸟的山上采野菜,右足背不小心被马蜂蜇伤后,出现明显的泛红和皮疹。张阿姨想着忙完再去看看,可两个小时后下山就感觉整个人胸闷气短,恶心呕吐。
就诊时,张阿姨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胸闷气促。急诊外科医生接诊后发现,毒素已经进入体内引发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当时张阿姨血压只有90/60mmHg符合过敏性休克早期反应。”随后医生给予张阿姨针对性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张阿姨才恢复出院。
从接诊病例看,蜂蜇伤患者多为胡蜂所致。胡蜂也名马蜂、黄蜂、草蜂等,体大身长,毒性也大,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而且,由于胡蜂毒刺结构特别,刺入受害者皮肤释放毒素后可轻易拔出,反复蜇刺。
朱飞娟提醒,蜂蜇伤不容小觑,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具体来说,蜂蜇伤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而且是急性的、全身性的、严重到甚至危及生命的变态反应,会引起急性迅猛的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加,内脏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引起呼吸道痉挛、急性喉头水肿窒息死亡。此外,还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血管内溶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症状。
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胡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因此,市民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最好穿长袖衣裤。如与蜂群相遇,应尽快躲避,不要主动拍打和驱赶。不要追逐蜂群,更不要刺激蜂巢。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如果不幸被蜂群攻击时,要立即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攻击。
绷扎、拔刺……
被蜂蜇伤后,通过6步来急救
如果被蜂蜇伤,可以怎么处理呢?据介绍,可以通过六个步骤来急救。
第一步,绷扎。立即用绷带或类似物品在被蜇肢体的近心端进行扎紧,每隔15分钟放松1分钟,总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第二步,拔出毒刺。检查被蜇处是否有毒刺残留,小心拔除。如果毒刺还附有蜂毒腺囊,避免使用镊子夹取以免挤入更多毒液,可用尖细的针头或刀尖挑出毒刺和毒腺囊。
第三步,中和毒液。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洗敷伤口;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硼酸粉或食醋洗敷患处,以减轻局部症状。
第四步,局部处理。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以消散炎症,红肿严重伴水疱渗液,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疼痛严重时可酌情使用止痛剂。
第五步,保持呼吸通畅。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保持呼吸畅通。
第六步,及时就医。
朱飞娟医生特别提醒,蜂蜇伤后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四肢无力、手脚冰凉等全身症状,应立刻前往就近医院,以免耽误。一旦被蜂蜇伤,6小时内是早期救治的关键期,应尽早就医。过敏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蜂毒的反应不同。如果不确定蜂的种类,应尽快就医。
来源:宁波晚报、天天看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