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已于9月22日正式启动,大赛面向全球征集以大熊猫形象或其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的原创作品。本次大赛受到艺术界与设计界的广泛关注,近日,多名艺术家纷纷表示,本次大赛意义重大,将积极报名参加本次大赛。
工艺美术大师陈辉:
为大熊猫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陈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信部AIGC导师,一级(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杭州雕塑协会会员,苏州雕塑协会理事,职业艺术家。
“我非常期待这次比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意,为大熊猫文化的传播和文创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比赛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推动大熊猫文化的发展。”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辉表示,很荣幸能够参加“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陈辉看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在全球范围内也赢得了众多的粉丝。大熊猫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围绕大熊猫开展文化创意大赛,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播大熊猫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意灵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大熊猫成为成都面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陈辉直言,他此前虽然没有直接创作过与大熊猫相关的作品,但在AI创意设计中,经常融入大熊猫的元素,以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和敬意。“这些创作灵感来源于大熊猫的独特魅力和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大熊猫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球生态保护的象征,它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对于这次参赛作品,陈辉还在构思阶段,他计划充分利用自身在雕塑和AI结合方面的优势,进行一次跨界创作的尝试。通过AI的辅助,深入研究大熊猫的形态特征、动作习惯,再结合成都的文化定位寻找灵感。“我期望通过这次创作,不仅能展现出大熊猫的可爱与灵动,更能体现雕塑与AI技术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我期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最终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艺术家张兆宏:
中国的文化符号正在被全球期待和渴望
张兆宏:回望地球(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讲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艺术家。
“这样规模的,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大赛,我印象中不多,甚至可能没有过。它的文化意义重大。”对于“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艺术家张兆宏给出很高的评价。
张兆宏直言,最近《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带来一定的启示:东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正在被全球期待和渴望。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商品输出紧随其后的就应该是文化输出。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当代中国人、文化艺术从业者们需要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才是原汁原味且老少咸宜,可以被全球其他民族接受认可?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关注中国文化符号的创意、创造,是本次大赛的意义。
张兆宏直言,《黑神话:悟空》基于《西游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活的神话故事,再结合当代审美,很容易再创造。而大熊猫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支撑,没有完整鲜活的神话故事线索,这些都是大熊猫主题创作的不利因素。且大熊猫的形象清晰完整,基本没有给创作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大熊猫主题创作的难点。要创作出被全球共同接受且有当代性、有新意的作品,需要在文化、心理等层面做细致和深入的挖掘工作。
雕塑家罗彬文:
一次全球范围内创意与文化的碰撞
罗彬文:职业雕塑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协会副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雕塑协会副会长。
雕塑家罗彬文直言,“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不仅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赛事活动,也是一场璀璨夺目的文化盛宴,承载着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级物种的深情厚爱,更是一次全球范围内创意与文化的碰撞。大赛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意义,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及热爱自然与文化的朋友们纷纷投身其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于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度与关注度,更能促进大熊猫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让这一来自东方的神秘生物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世界和谐的桥梁。
罗彬文与大熊猫有很深的缘分。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相关艺术展上,他曾运用两只熊猫的元素,精心创作了一件雕塑作品,名为《成都!成都!》。在罗彬文看来,成都的文化氛围多元且包容,它既有古老的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的活力与创新。大熊猫作为成都的标志和文化符号,不仅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精神追求,也成为了成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对于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罗彬文将基于对熊猫的深入理解和认知,以熊猫的形态为核心,巧妙融入潮流、现代以及未来感等多元元素,运用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进行精心的构思与表达,力求使作品不仅展现熊猫的生动形态,更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尚元素,成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佳作。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