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竹资源丰富,竹编历史悠久。人们讲究“因地制宜”,既然产竹,那就少不了竹编。因此,当地出现了不少竹编手艺人。
1997年出生的崇州女孩刘罗琳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她被评为第六批崇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最近刚刚成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
和其他手艺人不同的是,刘罗琳是聋哑人,从2019年开始,她努力克服沟通交流上的不便,认真观察学习身边篾匠如何编织。目前,刘罗琳正在积极招募希望就业的重残人士,她表示愿意免费为他们传授竹编技艺,帮助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竹编让无声世界里的时间加速流动
一岁便失去听力,刘罗琳一直以来都有听力和沟通的障碍,连日来,她通过手机微信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起初,在家人和残联的建议下,刘罗琳从2019年开始接触竹编技艺,那时她已经22岁,却有不放弃的决心。通过耐心学习,她动作渐渐熟练,只要认真按照步骤操作,竹篾在手中逐渐成形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
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时间会显得格外漫长。但只要坐下来做一个竹编作品,时间就好像水流般再次湍流向前。刘罗琳做竹编的时候聚精会神,以至于常常一低头、一抬头就是一朝一夕。
心灵第一次受到鼓舞,是在2019年的四川省女职工川竹手工编织技能大赛中,初出茅庐的刘罗琳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得到奖项。这让她意识到,只要静下心来,竹编是一项易上手的技艺。而且随着现在很多人越来越青睐传统技艺,尤其是竹编做出来的产品,既非常实用,也可用于装饰,畅销网络,根据难易和精美程度,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刘罗琳认为,“竹编非常值得残疾人学习。”
免费招募重残人士学竹编
在学习和制作竹编的这几年中,刘罗琳获得了很多奖项,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知道了这个姑娘。也有一些人找到她,想拜师学艺。目前,刘罗琳正免费为更多残障人士教授竹编技艺。
目前,在崇州、新津、成都市特校,刘罗琳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截至2024年7月,工作室已培训320人,其中残疾人、特困家庭成员260人,在工作室长期就业残疾人18人(主要为听力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残疾人8人(主要为智力残疾人家庭及肢体残疾人)。今年,她的崇州市华琳帮护文化艺术工作室还被评为成都“美丽工坊”优秀生产基地。
对于培训支出的费用,刘罗琳说,有自己做竹编的收入,也有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今年,她被评为第六批崇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新津区助残工美大师。
拜师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新工作室也在筹备中。记者了解到,待新工作室布置完成后,将进一步扩员。这就意味着,更多想要靠自己双手获得收入的残障人士都有机会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刘罗琳告诉记者,她主要想招募重残人士,“只要是手灵活的,不管是听障还是肢体残疾、智力残疾,都可以接受。”这是因为,自己学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工作,当时感觉重残人士在就业时遇到的阻力很大。
回到学校教竹编
实现稳定就业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愿望。学有所成后,刘罗琳帮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像她一样的残疾人,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抱着这样的想法,刘罗琳很快与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达成一致,把竹编技艺纳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专业课程,由她担任竹编专业课老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患有听力和沟通障碍的刘罗琳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现在,她也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教学生竹编。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还为未来的就业多铺了一条路。
据成都市残联介绍,近年来,成都市残联以“美丽工坊”残疾人就业增收项目为引擎,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工坊”生产基地,开设“美丽工坊”连锁店,结合文化创意与残疾人就业,带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将“手艺”变“收益”。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李钰仪